◎今年北影节期间,围绕北影节的13年以及创投项目的发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崔岩和副主任郝洁进行了专访。崔岩称:“春天,这是我们跟影迷的约定。我们今年回到4月,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回来了,中国电影的春天从这里开始。”
每经记者 宋美璐 每经编辑 董兴生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电影的种子也即将破土而出。
4月底,北方绿意萌生,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北影节”)如期而至。在北京郎园Station,代表青年影人力量的北影节创投项目“北京市场”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场,文创衍生展会吸引影迷驻足,同时,还打造了专业展区和大众展区两大展会。据悉,本次创投环节参赛项目再创高峰,报名数量达874个。
“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这是北影节从第一届开始延续多年的slogan。
今年北影节期间,围绕北影节的13年以及创投项目的发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对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崔岩和副主任郝洁进行了专访。
崔岩称:“春天,这是我们跟影迷的约定。我们今年回到4月,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回来了,中国电影的春天从这里开始。”
北影节闭幕式现场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
北影节项目创投板块始创于2012年,到今年,已经是第12个年头。12年来,北影节项目创投平台累积接收7061个项目报名,200个优秀项目从中脱颖而出,其中已经开拍或上映的项目有40个。这里挖掘了包括导演扬子、顾晓刚、徐磊,以及《脐带》《回南天》《不速之客》《拨浪鼓咚咚响》《平原上的夏洛克》等一大批颇具潜力的电影人和电影作品。
“北京市场”展会现场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
NBD:你认为,现在中国电影复苏情况如何?
崔岩:过去三年大家一直在互相打气,我认识的很多影院经理都转行了,有的去卖保险,有的去卖爆米花等。
今年虽然还是比较难,但春节档告诉我们,好的电影是一定能够吸引观众走回影院的。只要有观众,我们就有动力去长久地拍下去,呈现出更多的好电影。
所以一方面要正视现实、脚踏实地,另一方面就是对自己有信心。你自己都底气不足,哪个投资人会给你投钱?
NBD:北影节创投单元走过十多年,你感受到这些年有哪些变化?
郝洁:创投项目设立12年,我们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项目扶持孵化的道路,基本上就是立足本土、放眼海外。比如,去年北影节跟香港国际电影节达成了合作,今年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就推荐了4个非常优秀的项目来参加北影节创投。
未来,我们会引进更多的海外优秀项目,来丰富创投的国际性,这可能是北影节区别于其他国内影展创投环节的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
NBD:目前各地电影节都在设置创投单元,北影节创投项目的特色是什么?
郝洁:我们不拘泥于一些特定的类型,比如说有的电影节创投是偏文艺片,有的是偏商业片,但在北影节,只要是独具特色的表达,能引发观众、评委情感上的共鸣,那就是我们想要寻求的优质项目。
我们有一句slogan是“带一个故事来,换一部电影走”,也是希望通过北影节这个创投平台,扶植优秀的青年影人实现他们的电影梦想。
NBD:为什么大家都这么重视创投单元?你认为创投单元会为电影行业带来哪些助力?
郝洁:创投是行业的未来,来参加创投的都是非常年轻的导演,有的还是学生,有的是刚刚步入市场想做导演的,他们通过剧本的表达迈出他们奔向电影的第一步。所以北影节的使命就是推好的片子,培养新的导演,让这个行业能有持续的新鲜血液加入。
我们通过创投层层选拔,为电影行业储备一些优秀的影视人才,并源源不断地输送剧本。因为大家都知道拍电影的基础是剧本,内容非常重要,所以对青年电影人来说,北影节要形成一个青年影人的培养体系。比如说第一步项目创投单元,到他们开始拍短片,我们有短视频单元;如果成熟了以后,有自己的处女作长片,可以参加我们的注目未来单元;最后一步步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导演之后,可以带着他的片子来参加我们的天坛奖主竞赛单元。(通过)全产业链来扶植青年影人的成长,来帮助他们走向更好的市场。
第十三届北影节组建了近几年国内“最强创投终审评委阵容”,中国香港导演陈可辛领衔,与评审团成员张冀、姚晨、文牧野、黄轩一起发掘新人新作,鼓励青年影人共同探索合作新模式。总计报名项目874个,23个项目进入最终的终审路演环节,《预报有雨》项目揽获“评委会特别推荐项目”“最佳原创剧本项目”两项荣誉;《河州》获今年特增设的“评委主席推荐项目”。
除此之外,本届北影节创投单元首次增加“首席制作人”团队,力求为创投项目团队带来更多的行业视角,由博纳、华纳等头部影视公司负责人,票选“最具市场关注项目”为《胆小的“龙”》。
NBD:今年北影节的创投项目有什么特色和亮点?聚焦哪些题材?
郝洁:本届北影节共吸引了874个项目报名,再创历史新高。经过初审和复审评选,有23个项目进入最终的路演环节。其中,关注女性题材和老年题材的项目增多,反映了创作者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如果是听了路演介绍的话,也会跟这些作者产生一些情感的共鸣。总体上类型还是比较丰富的,有爱情的,有家庭关系的、亲情的、友情的,包括犯罪悬疑类的都会涉及。
NBD:什么样的项目容易获得评委的关注和青睐?
郝洁:评委会多元分析,比如说在题材类型上、主题表达上、完成度上是否有突出的表现;路演的时候,评委们也会综合考量项目的可执行性,最终是否能完成拍摄,后期能否发行,能否在大银幕上跟大家见面等。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
NBD:今年的创投项目中增设了“首席制作人”团队,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郝洁:今年是第一次加入了首席制作人团队,主要是为了丰富北影节创投的培养体系,让更多青年影人能直接和头部的影业高层接触。
首席制作人团队可以带来投资,如果这个项目他看上了或者觉得有潜力,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洽谈,可能会给项目一些帮助,不管是资金上的还是服务上的,还是意见上的,还是未来海外发行上的,来帮助打通项目成长的各个环节,让剧本到院线距离更近一步。
NBD:相对创投项目中其他投资人,首席制作人能为影人带来哪些新收获?
郝洁:我们现在请的这些首席制作人都是头部影业的老总,比如博纳影业、华夏影业、华纳影业、万达影业,还有(央视)电影频道的等,他们不管从经验上还是资源上都相对更加丰富。
NBD:首席制作人团队或者投资人对投资青年导演有什么样的态度?
郝洁:大家都是很积极地想扶持和寻找好的青年影人苗子,因为现在市场上特别稀缺的就是好的剧本和创意。创意为王、内容为王,拍电影不是堆砌很多的大腕、很多牛的团队,最重要的是我们拍什么样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否在市场上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各大电影节包括北影节的创投环节会涌现出一些好的剧本或者是有潜力的剧本,首席制作人在发掘潜力的同时,把剧本推向成熟。
年轻人是未来,中国电影需要有后备力量,电影才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才会源源不断地有好电影涌现,而不是去吃老本。我们展映经典电影、4k修复电影,那当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还有一个使命就是挖掘新的导演和新的优秀作品,在北影节的平台上和影迷见面。
自2011年第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始,至今,北影节已经举办了13年,期间从未间断。从被动选片到聚焦大片再到主动策展,北影节早已是一票难求。
从北影节的一路成长,也可以窥探中国电影十多年来的跌宕起伏。
2010年,中国内地全年票房突破1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华语电影备受瞩目,电影类型不断增加,投资市场火热。2012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2015年2月,中国内地实现40.5亿元票房收入,首次单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电影市场。2020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04.17亿元,观影人次达5.49亿,超过北美,成全球最大票仓.....
疫情三年,中国电影在高速发展期受到重创。三年后的春天,北影节线下开幕,中国电影的春天也从这里重新出发。
NBD: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是国内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首个成功在线下举办的电影节,此次北影节的举办有怎样的意义?
崔岩:疫情三年,太多地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尤其对影视行业冲击特别大。这三年里,尽管有很多困难,但北京国际电影节没有停办,我们喊的更多的是坚持、信心。到了今年,我们认为一定要恢复到线下。
春节档的开门红给了市场极大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再像前三年一样,只是口头上鼓励,要有一些关键动作。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去年北影节是在8月份举办,今年回到4月,相当于不到一年的时间要办两届电影节,压力非常大。
前九届电影节都是在4月份举办,“春天,来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是北影节的slogan,是我们在春天跟影迷的一个约定。再次回归4月,就是想给业界一个反馈,中国电影产业要复苏了,电影的春天又回来了,我们又可以在线下见面了。
蛰伏了三年,现在我们要让蛰伏的力量在春天迸发出来,走起来,走出去。
NBD:从今年的进口片来看,几部好莱坞大片票房一般,而日本动漫《灌篮高手》《铃芽之旅》相对表现不错。通过这些年北影节的观众反馈,你认为大众的观影口味有变化吗?
崔岩:我认为影迷越来越成熟了。一开始影迷会受公众号、影评的影响,根据影片的获奖情况、视觉特效等来决定看什么片子。但近几年,不一定都是好莱坞大片,很多反映平淡生活的影片也受到影迷的欢迎。
我们和影迷之间也发生一些变化,从第一届的几十万票房到现在上千万的票房,从最初只挑选几部热门影片观看到现在大量的观影,除了一票难求的经典影片,我们策展的一些网上都查不到什么资料的影片也获得了影迷的欢迎,这表明我们已经和影迷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和默契,这种信任度是非常难得的。
影迷的心态也更加平和,更多的是把北影节当成一场同好者的聚会,一场盛大的节日,不再因为抢不到热门电影的票捶胸顿足。能抢到票很高兴,抢不到有点小遗憾但也可以看其他电影。
“北京市场”展会现场 图片来源:组委会供图
NBD:相比其他电影节,北影节的特点是什么?
崔岩:我们的主旨是“共享资源,共赢未来”,重点在一个“共”字。我们工作人员就是平台的搭建工,我们做的工作就是把平台搭得特别稳、特别结实,搭完了我们就撤离,在舞台上跳舞的是谁?是电影人们,是演员、是导演、是投资者。
(希望)未来,让大家说起中国电影的交流,首先想起来的就是Beijing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