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后凯表示,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近年来每年进口量都超过亿吨,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将是长期的任务。
◎魏后凯建议,要优化农业强国建设空间布局,依靠北京、上海等城市作为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同时开展农业强省的创建示范。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为何依然如此强调粮食生产?当前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明确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主要有哪些考虑?
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近日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进行了专访。
这是魏后凯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第六年,过去的5年他一共提交了14个建议,今年他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支持和规范地标农产品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魏后凯 图片来源:受访者
NBD: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建设农业强国”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您认为要建设农业强国,有哪些重点任务?
魏后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根据这一战略安排,我们大体可以把建设农业强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5年,我们的重点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二个阶段是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农村要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农业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第三个阶段是到2050年,我们要如期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强国。
当然,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很广,按照这三个阶段的部署,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首先,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我们最终建成农业强国奠定一个坚实基础。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强国建设的一个基础跟前提条件,现在世界上一些农业强国都是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后,才有可能渐进为农业强国。但反过来,实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未必就能成为农业强国。
其次,要加快农业强国的能力体系建设。农业强国跟国际比较要体现出农业强,这意味着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要跟上,要为支撑“农业强”创造条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五强”很多就体现在能力上。
此外,要锚定农业强国这一长远目标,建立完善农业强国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过去我们也有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政策,但是在农业强国目标下,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支持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NBD: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为何还要如此强调粮食生产?
魏后凯: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是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任务、首要任务,同时也是底线任务和要求。
这跟中国国情密切相关。我国是发展中大国,有14亿多人口,国内对粮食的需求量、消费量巨大,所以我们要建设农业强国,底线要求就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
一些小的国家,比如以色列、荷兰等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国土面积很小,人口也比较少,他们可以通过进口来解决粮食问题,对国际市场影响不大。但是对中国来说,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买到粮食。
目前,中央明确我们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保住了粮食安全战略的底线,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甚至超过了100%;谷物自给率都在95%以上。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
自2015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超过1.3万亿斤
但是对待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到目前为止以及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粮食供需还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我国粮食安全还面临一些潜在风险,粮食产需还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
比如这些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由于种粮效益比较低,有一段时间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不是太高,也存在耕地的非粮化、非农化等现象,这些都是潜在风险。
又比如目前我国80%以上的大豆都要靠进口,我国的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不到30%,我国的饲料粮进口量、需求量都在快速增长,这都是一些结构性矛盾。
二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国内粮食的总需求量、总消费量还会进一步提升。2021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预测,到2035年,我国整个粮食综合的产能可能要达到9亿吨左右才能满足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如果到时我国的实际产能能够达到7.5亿吨,那还有1.5亿吨的缺口要靠进口来填补。实际上这些年我国的粮食产能缺口都维持在大约1.5亿吨的水平,去年我国进口粮食接近1.5亿吨,2021年进口了1.65亿吨。
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中央一直都高度重视粮食增长,提出了“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等要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都是旨在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NBD: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大食物观?
魏后凯:我认为大食物观的内涵相当丰富。
大食物观首先是一个大资源观。过去粮食安全更多看的是耕地,在大食物观的视角下,应该由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进行拓展。我们要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我们还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在荒漠戈壁里面,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发展一些戈壁农业等等。
大食物观也是一个大农业观,它不单纯是强调种植业,一定是农林牧渔结合、粮经饲统筹发展。林牧渔业也相当重要,而且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其重要性还会进一步提升。
大食物观也是一个大市场观。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国内市场和国内资源,我国国情是人多地少,适合粮食种植的水土资源相当有限,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大食物观也是一个大安全观。在大食物观视角下,我们要把粮食安全扩展到内涵更加丰富的食物安全,要更加强调生态的安全、营养的安全。同时,除了供给端外,还要强调需求端,要鼓励粮食减损、节约,在供需两端同时发力。
综上,大食物观就是大资源观、大农业观、大市场观跟大安全观的有机统一。
NBD: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您认为当前制约乡村产业振兴的因素有哪些?产业振兴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有何重要意义?
魏后凯: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没有产业支撑,要实现乡村振兴是不可能的。所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一定要从各个地区的资源条件、发展阶段、区情出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建立各具特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这很关键。
但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目前我们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首先就是人才比较缺乏。现在我们的人才更多集中在城市,农民的素质跟城镇居民相比仍偏低,目前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尤其是又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其次,乡村人口密度比较低、人口比较少、分布比较分散,因此乡村发展产业尤其是非农产业缺乏规模经济效应。所以就要通过交通、物流、供应链等方方面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把乡村跟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这样就可以把农村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与城市巨大的消费市场有机地连接起来,进而才能把农村的产品变为商品,实现价值的增值。
此外,缺乏有知名度的品牌。现在农村部分农产品也涌现出一些地方品牌,但往往又面临企业的品牌相对比较滞后,或者是产量规模小等弊端,不利于品牌的建设,下一步如何来扩大宣传、来营造我们的乡村品牌,这是很重要的,对于提升乡村产业的价值,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我觉得都是很有意义的。
产业振兴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互促互进的关系。一方面良好的宜居环境有利于乡村产业的振兴,反过来,乡村产业的振兴又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所以,产业振兴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应有之义,是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NBD:根据最新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优化农业农村部职责,并将国家乡村振兴局牵头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等多项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在农业农村部加挂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能否请您谈谈这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魏后凯:这一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总的来看,这一次改革主要是针对当前一些新的形势,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对相关机构进行优化调整,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金融监管、知识产权、乡村振兴、老龄化等领域。
这次涉及农业农村部的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把科技部涉及农业农村的一些相关的科技职能划拨给农业农村部,这样科技部将有更多精力来聚焦基础科技和重大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职能;而农业农村部的职责范围将更广、力量更强,更加有利于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更加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更加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二是把过去国家乡村振兴局的职能全部划归农业农村部,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农业农村部加挂国家乡村振兴局牌子。我理解这样就把乡村振兴的体制进一步理顺,未来农业农村部就能够根据中央的顶层设计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落实相关的政策,作出统筹的安排。
乡村振兴需要有产业作为支撑 图片来源:新华社
NBD:机构改革方案确定以后,您认为接下来在落实层面如何推动相关的工作?
魏后凯:这一次的机构调整需要尽快拿出更详细的方案,尽快推进落实。
国家乡村振兴局的前身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来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就改为国家乡村振兴局,但这几年它的主要职能还是聚焦在脱贫地区的乡村振兴,以及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同时,根据中央的“三定”方案,又把乡村振兴的一部分职能转移到国家乡村振兴局,但是这部分工作才刚刚开始。
中央明确了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那农业农村部作为主抓“三农”工作的行政机构,乡村振兴无疑是它的主要职责。
过去我们有中央农办,有农业农村部,有国家乡村振兴局,这一次机构改革,我认为就把二者的关系理顺了:中央农办是中央的机构,它对“三农”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做出一些总体安排;农业农村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就可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就不矛盾了。
NBD:今年两会期间您主要关注哪方面的议题?带来了哪方面的议案或建议?
魏后凯:今年我主要提交了两个建议,一个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些具体建议,第二个是关于支持和规范地标农产品发展的建议。
2021年我曾建议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纳入到我国的强国战略体系,引起高度重视。在这个建议的基础上,我想提出更具体的建议,因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也做出了安排。
具体来说,要将农业农村的科技、教育、人才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优先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们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这其中也应该包括农业农村的教育、科技和人才,但是农业农村的科技、教育、人才又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我认为应该把它作为一个优先领域,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为2050年建成农业强国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另外,要优化建设农业强国的空间布局,明确不同地区参与农业强国建设的功能定位。
比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实际上是重要的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像农业的高端教育很多集中在北京,由于发展条件不同,每个地区在农业强国建设中承担的功能定位不一样,有的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有的是人才跟教育培养的基地,有的是农产品的主产区,有的是农产品的加工基地等等。
所以我们要优化农业强国建设的空间布局,要开展农业强省、强市、强县建设的创建示范工作。在国家层面,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农业强省,农业强省可以省部共建;同时建设一批农业强市、农业强县。把农业强省、农业强市、农业强县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主抓手。
关于第二个建议,即支持和规范地标农产品发展的建议,一方面我们要对地标农产品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目前针对地标农产品的市场监管又比较滞后,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我们要进行规范发展,把地标农产品作为做好“土特产”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