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晓认为,对于吹响“制造强市”号角的成都来说,汽车产业是制造行业里的大集成,也是千亿级重要产业,具有消费占比高、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等特点。
每经记者 程晓玲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程晓玲 摄
2月21日上午,成都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市长王凤朝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后称“报告”)。报告提出,“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转型”。
在成都市人大代表、博世汽车部件(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文晓看来,这正是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力方向所在。
胡文晓认为,对于吹响“制造强市”号角的成都来说,汽车产业是制造行业里的大集成,也是千亿级重要产业,具有消费占比高、产业链长、带动效应强等特点。
在“汽车新四化”与“软件定义汽车”的变革中,成都还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规模、产业生态圈建设等方面继续发力。
面对产业转型挑战与市场新机遇,成都如何找到差异化优势、实现后发赶超?就此,胡文晓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中国这么多汽车制造基地,成都的产业名片是什么?”在2月22日上午的龙泉驿区代表团会议发言中,胡文晓多次提到“名片”一词。
言下之意,在国内众多城市抢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背景下,成都需要找到自身差异化优势所在。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发展目标。
相较全国大盘的“爆发式增长”,成都显然还有很大空间。增量从何而来?引进头部车企和项目是重要抓手之一。
汽车产业头部企业的龙头带动效应毋庸置疑。胡文晓建议,成都可以设定中长期新能源车产销目标,“加大决心、加强力度、加快速度”引入新能源车型和车企。
与此同时,中欧班列正在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的重要途径。成都应充分利用蓉欧铁路的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中国造汽车出口至欧洲、俄罗斯、东南亚等潜在市场,并以此为抓手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户。
刚刚站上GDP“2万亿”新台阶的成都,已将未来5年的目标瞄准“3万亿”。
这其中,产业的支撑尤为关键。报告提出,成都将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产业发展新的“四梁八柱”。
就汽车产业而言,成都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但同时也面临不少转型挑战。
例如,胡文晓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软件定义汽车”正在深刻重塑汽车产业,简单来说,“以前是硬件为主、软件为辅,现在则是功能为王、硬件从属于软件来实现功能”。
这个过程中,催生了很多新的细分领域产业和初创公司,比如车载APP、远程升级OTA、智能驾仓、车队服务、信息娱乐、电池管理、驾驶辅助等等,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圈。
“这在本质上彻底改变了汽车的开发逻辑、产业结构,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胡文晓建议,成都应充分利用智能网联平台、信息技术与软件等自身优势,聚集在“软件定义汽车”背景下的新兴产业和初创公司,吸引更多整车与零部件之外的“新玩家”,进一步建全汽车产业生态圈。
此外,胡文晓关注到报告提出打造中国“绿氢之都”,这也为汽车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成都的氢能产业具备较好的先发优势和市场潜力,包括从制氢、储氢、运氢到运用场景等全产业链覆盖。结合建设成渝氢走廊、打造中国‘绿氢之都’等机遇背景,建议对氢能产业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