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小微市场主体偏好的资金解决途径呈现新变化。一是数字银行贷款是增加较快的贷款渠道,二是传统银行渠道贷款的使用比例也有所增加,三是熟人周转和民间借贷途径融资的使用比例有所下降。
每经记者 潘婷 每经编辑 廖丹
小微企业作为最为活跃的经济实体,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直以来,政策层面也多次强调支持包括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小型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聚焦其普惠金融需求。
1月9日,微众银行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联合发布《普之已广,惠之精准——服务业小型市场主体普惠金融需求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聚焦包括小型市场主体近几年的经营状况、融资需求,以支持普惠金融工作的开展。
据了解,《报告》调研覆盖了全国11个省(直辖市)的2733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要来自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小型市场主体较为集中的服务业行业。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形式,调研收集并在报告中呈现了小型市场主体近3年的经营情况变化,并对其融资需求及解决从“想贷”“敢贷”“贷到”三个层次作出分析与洞察。
近年来,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并一直保持稳健增长,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2013年至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7.4%,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高0.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55.6%,比第二产业高16.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三年,服务业中的小型市场主体经营所遇到的挑战非常严峻。
《报告》显示,比较疫情前的2019年,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与2022年,本次调研的服务业中的小型市场主体经营自评状况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疫情影响固然相对短期,但服务业消费需求的持续减弱,也使得需求的恢复预期需要较长时间。
尽管如此,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小型市场主体依然显示出较强的韧性和稳定度。
《报告》显示,68.7%的受访小型市场主体表示未来经营将维持目前规模,另有20.9%的小型市场主体选择扩张,计划收缩、关闭或转行的经营主体占比较低。而且,在这些选择维持目前经营规模的经营主体中,有超七成(占总数的48.6%)的主体在疫情前便有此计划,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变化。
此外,过去三年小型市场主体采取了线上化转型的经营策略来应对疫情,这让他们在后疫情时代也有较大发展空间——疫情后约有三分之一的受访小型市场主体增加了线上业务比重,63.0%的样本小微企业和45.0%的样本个体工商户表示未来会在经营中提高线上化比重。
在此背景下,小微市场主体资金需求呈上升趋势。《报告》显示,相比于2019年,2022年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比分别提高了29.2%和10.4%。2022年,全部样本小微企业平均资金需求为270.8万元,同比增长21.1%,样本个体工商户平均资金需求为47.4万元,同比增长4.5%。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显示,小微市场主体偏好的资金解决途径呈现新变化。
具体来看,其一,数字银行贷款是增加较快的贷款渠道,2021年和2022年均有资金需求的样本小型市场主体中,2022年通过数字银行渠道贷款的市场主体比例增加了6.3%。
其二,传统银行渠道贷款的使用比例也有所增加,近两年均有资金需求的样本小型市场主体中,2022年通过传统银行渠道贷款的市场主体比例增加了2.1%。
与此相对的,熟人周转和民间借贷途径融资的使用比例有所下降,2022年,使用这两个渠道融资的市场主体比例分别下降了4.9%和1.6%。
如何更精准、有效地引导地方金融机构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进一步做到“惠之精准”,《报告》对此也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增强政策平稳性和可预期性,有助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降低经营成本,优化经营策略;
第二,贷款产品的设计应明确自身客群定位和偏好,综合考虑线上与线下申请的特点与优劣,设计合适的贷款申请方式。此外,还要关注“随借随还”、“无抵押担保”类的产品设计;
第三,金融机构、政府、其他组织需要加强宣传和培训,使得小型市场主体逐步形成资金规划意识;
第四,建议政府继续鼓励小型市场主体持续提升线上化经营能力,拓展多元收入渠道。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596401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