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全国统一大市场尚不健全,物流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利用不充分。多式联运体系不完善,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衔接转换效率较低,载运单元标准化程度不高,全链条运行效率低、成本高。
◎《规划》指出,鼓励物流资源共享,整合分散的运输、仓储、配送能力,发展共建船队车队、共享仓储、共同配送、统仓统配等组织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旭
12月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一《规划》也是我国现代物流领域第一份国家级五年规划。
《规划》指出,现代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高度集成并融合运输、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要支撑,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肖亮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国家首次围绕物流发展出台五年规划,说明未来中国将推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放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无论是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还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都离不开物流,物流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超过30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5.6%。公路、铁路、内河、民航、管道运营里程以及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快递业务量均居世界前列,规模以上物流园区达到2000个左右。社会物流成本水平稳步下降,202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降至14.7%,较2015年下降1.3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我国物流行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规划》指出,全国统一大市场尚不健全,物流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利用不充分。多式联运体系不完善,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衔接转换效率较低,载运单元标准化程度不高,全链条运行效率低、成本高。
海铁联运班列提高了货物运输效率 新华社发(胡志强 摄)
为此《规划》提出,要加快培育现代物流转型升级新动能,促进全链条降成本。推动解决跨运输方式、跨作业环节瓶颈问题,打破物流“中梗阻”。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提高干线运输规模化水平和支线运输网络化覆盖面,完善末端配送网点布局,扩大低成本、高效率干支仓配一体化物流服务供给。
《规划》指出,鼓励物流资源共享,整合分散的运输、仓储、配送能力,发展共建船队车队、共享仓储、共同配送、统仓统配等组织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干支仓配一体化深度融入生产和流通,带动生产布局和流通体系调整优化,减少迂回、空驶等低效无效运输,加快库存周转,减少社会物流保管和管理费用。
山西财经大学平台经济产业学院院长朱丽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物流行业的降本增效是一项综合工作,和物流自身的结构、区域的产业结构等均有关系。
朱丽萍向记者举例说,比如山西是以大宗产品煤焦冶电为主导产业的地区,物流“重出空回”的现象就比较突出。“出去的时候拉的是煤炭等重型产品,回来的时候拉的电子产品、衣服等商品。出去的多,回来的少,就会影响物流成本的分摊。”
近年来,我国农村快递业务发展迅猛。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全国快递包裹量每天已超过3亿件,其中有三分之一在农村地区。庞大的数据背后,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规划》指出,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补齐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山区等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切实改善农村流通基础条件。统筹城乡物流发展,推动完善以县级物流节点为核心、乡镇服务网点为骨架、村级末端站点为延伸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设施体系。
与此同时,要推动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加快农村物流服务品牌宣传推广,促进交通、邮政、快递、商贸、供销、电商等农村物流资源融合和集约利用,打造一批公用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完善站点服务功能。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建设。
肖亮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消费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也迫切需要跟上。尤其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后,农村物流服务站点的数量在迅速提升,但总体上还是偏少。“另一方面,农村的冷链物流,包括保鲜设施和节点的建设,未来在农村都会逐步培育和发展起来。”
记者梳理发现,此前,交通运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也明确表示,交通运输部门高度重视农村物流发展,并会同财政部、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围绕创新农村物流组织模式、整合物流资源、补齐设施短板、完善标准体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基本实现了“县县有站,乡乡设所,村村通邮”,推动了农村物流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商贸流通等供应链上下游的跨业融通,有效服务支撑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