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肖世清 每经实习编辑 马子卿
近日,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简称SEE基金会)主办、中新经纬为战略合作伙伴的“2022首届SEE基金会公益发展论坛”在北京顺利举行。
此次论坛以“创新价值·绿色繁荣”为主题,多位出席论坛的嘉宾聚焦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议题,为推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解法。
SEE科学顾问委员会主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表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都是全球的三大环境问题,且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也是互为因果。相比而言,普通老百姓可能更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同样也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用品,也是对健康生态环境和独特景观文化非常重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人类的福祉和未来。”
魏辅文称,根据联合国IP-Base发布的数据显示,现在灭绝的速度比正常高出一百倍到一千倍,百万物种正在因为人类遭受灭绝的风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统计数据指出,目前大概有百分之二十八的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对于生物多样性如何保护、如何发展?魏辅文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各项公约紧密结合起来。注重生态性和完整性,积极推动和推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将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协同解决的方案,促进协同增效,助力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逐步从物种的抢救性保护向生态系统保护角度转变。原来更多关注物种,现在应该更多关注生态系统。就以大熊猫为例,我们保护大熊猫,不要走向误区,永远只是保护大熊猫本身,其实保护大熊猫更多的是要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们做过一个估算,保护大熊猫的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最高价值可以达到每年二十七亿美元,也是我们投入保护资金和产出的比例一比二十七,所以投入产出比还是比较高的。
三是在科学研究方面进一步加大大数据、观测平台、资源库的建设。入侵生物学、疫源疫病调查、统筹优化保护区网络,构建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特别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技术等等实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智慧化管理,服务国家的生态安全。
四是加强动物种群的科学管控。比如现在出现亚洲象北迁、野猪进城、东北虎进村等,人类受到的冲击越来越严重,可能这是我们未来会面临的问题,野生动物构筑的种群数量在增加,造成人兽的冲突也在加剧,未来十年如何实施野生动物种群的科学管控、科学管理,可以说是值得SEE基金会下一步思考的重要问题。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500094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