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2中国金融发展论坛暨第13届金鼎奖(金融)颁奖礼”隆重举行。亚洲金融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出席本次活动,并以“金融跨三期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展望”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每经记者 肖世清 每经实习编辑 马子卿
10月28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2中国金融发展论坛暨第13届金鼎奖(金融)颁奖礼”隆重举行。亚洲金融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出席本次活动,并以“金融跨三期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展望”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杨再平表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不仅要面对当下的问题;而且中期要应对旧支柱产业边际增长潜力衰竭;甚而远期要应对高科技瓶颈。
他认为,这三者既在三期时空构成不同重点,又在三期时空构成重叠交集,原本跨时空的金融理应跨三期时空支持好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姑且称三期不同重点金融依次为“抗疫金融”、“产业金融”和“科技金融”。相应地,有理由期待“抗疫金融”、“产业金融”、“科技金融”分别在当下、中期、远期各有侧重地发力。
评价当前经济形势,杨再平称,受疫情冲击影响,近三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消费方面,今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0.5%;投资方面,今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同比增速预计5.7%-6%;出口方面,8月出口按美元计值为3149.21亿美元,同比增长7.1%,环比回落10.9个百分点。
杨再平认为,面对受疫情冲击影响的非常时期,也需要一些特殊时期的金融政策来应对。这种政策可以称之为“抗疫金融”,表现为金融自身的改变,例如,非接触性金融,又称为线上金融,或者更为广泛地叫做数字金融。数字金融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疫情期间,这种非接触式的线上金融,在支持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疫情期间使得很多消费转到线上,并使线上消费活动常规化发展,例如,线上购物、线上教育、线上娱乐等一系列消费活动。所以金融应该大力支持这种线上消费。
其次,“抗疫金融”支持消费反弹。虽然疫情目前并没有完全消退,但是一旦疫情过去,消费会“报复性反弹”,而如何支持这种反弹,是“抗疫金融”面临的重要课题。另外,随着我国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已由“生存性消费”转变为“享受性消费”,那么,“消费升级”也是金融需要面对的问题。
最后,疫情期间金融还要做到民生兼容。要保障民生供应链畅通,围绕民生生活的内循环供应链金融能够得到保障。此外,金融还需肩负起救济弱势群体的任务和使命,当然金融救济弱势群体,跟财政和慈善存在区别,它需要通过跨时空的交易来支持弱势群体。
杨再平还认为,疫情期间还应该支持投资,即“投资金融”,包括:要维持简单再生产、做扩大再生产、支持外贸发展等。这当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便是要使外贸支付结算顺畅。另外,还需做好贸易融资,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此来改善贸易结构,从而实现稳增长。
除了上述问题,杨再平还提到,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大,不仅是疫情冲击,还存在一些中期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去的一些支柱性产业的结构老化,且边际增长潜力已衰竭,这些问题也亟待解决。他举例道,例如,过去房地产是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但现在房地产业的边际增长潜力已经很小了,拐点早已出现。
“如果经济继续靠房地产来拉动,显然是不可能了。总的来说,产能过剩是一方面的问题,过去的一些支柱性产业、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另外,我们还有大量高端产业的产能是严重不足的。”杨再平指出。
面临这些旧的支柱性产业边际增长潜力衰竭的问题,杨再平认为,应该靠“产业金融”发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具体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要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向新产业转变,加速弃旧图新,尽快剥离旧产业;
二是金融要做加减法。一些旧的产业,不应该支持的金融要及时退出。应该支持的就要加法,甚至还要做乘法,使这些产业加速达到成熟效应。例如,并购金融就应该发力;
三是高端替代。过去我们在高端产品上主要依赖进口,比如大型飞机,这种替代效应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应该集中资金办大事,在这方面要有长期的大额资金来配套。当然,这需要靠银行贷款、债市、资本市场齐发力;
最后“科技金融”要发力。从过去经济增长来看,我们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保持在4%左右。但是近20年来降至2%左右。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科技贡献率弱了,高增长需要科技做支撑。即使2021年科技对我们GDP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但与美国、日本、芬兰等这些多年前就达到70%的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杨再平表示,当前我们发展越快,遇到“科技瓶颈”的问题就越多,尤其是遇到的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愈发加剧了这种困境。
谈及如何突破“科技瓶颈”,杨再平认为:一是要把金钱变成人才,要从教育抓起。增设教育金融的投资,包括教育设施金融、教育师资金融、普精助学金融;二是把金钱变成知识,在有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大金融研发,培养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三是把知识变成金钱,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个性化多样性“粒子金融”、创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以此来形成“科技金融”发力的系统化方案。
最后,杨再平强调,“科技金融”要发力,不单是着眼于中期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经济远期发展的稳定。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401502964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