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3年相比,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64%,汽车保有量增加132%,但PM2.5平均浓度下降5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87%。
◎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星
雾霾天气越来越少,绿水青山越来越多;
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环境治理成效之好、公众参与范围之广、对全球生态贡献之大前所未有。
“以前一到冬季,雾霾天就来了,有时候还有沙尘暴,现在很难看到这种现象了。”说起这些年环境改善的成果,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张大爷感受颇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与2013年相比,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64%,汽车保有量增加132%,但PM2.5平均浓度下降5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87%。
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但PM2.5平均浓度在下降
北京市PM2.5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从58天下降至8天,创造了世界特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奇迹。
我国空气质量大幅提升
近年来,我国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以钢铁行业为例,2013至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增加27%,而企业数量减少20%,平均规模提升56%;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技术体系,约6.8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202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较2013年增长26%,而煤炭消费量基本持平,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7.4%降至56%,清洁能源占比上升到25.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稳居世界第一。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
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下降
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这一过程中非化石能源比重的提高对推动整个能源结构的调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不但能够降低碳排放,同时还能实现从源头上大幅减少污染,甚至实现源头零排放。
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2021年碳排放强度同比下降3.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6%,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世界的一半,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
光伏发电量逐年提高
我国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的同时,全国碳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我国陆续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7省(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线交易。试点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履约率保持较高水平,市场覆盖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试点经验基础上,持续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45亿吨,是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2年7月15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碳配额的价格在每吨40~60元波动,价格稳中有升。
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有效发挥了碳定价功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以传统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减排降碳的同时,如何统筹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值得关注。”
记者注意到,常纪文曾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也提到过,未来10~15年,以煤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能源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但以传统能源为主导并非不管不问,而是要做好清洁高效利用。清洁就是减少污染物排放,高效就是提高利用率,减少碳排放。
浑圆粉嫩的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追船嬉戏;形态各异的鱼儿或藏地下暗河、或溯湍急水流……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有力政策行动,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取得显著成效,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但也要看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有效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为万物谋和谐,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必须同心协力,抓紧行动。
生物多样性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我国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化,逐步纳入各级各类的规划计划中。“十四五”规划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作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点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全面总结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举措和成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成为全面推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近10年来,我国颁布和修订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长江保护法和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修订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为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奠定基础。
我国已初步形成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立了749个观测样区,完成了180多种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效评估、34450种高等植物、4357种脊椎动物和9302种大型真菌濒危状况评估,有效支撑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制修订,构建了全国2376个县级行政单元、观测样线长超过3.4万公里的物种分布数据库。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474个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还存在法治体系仍需完善、体制机制有待加强、基础能力依旧不足、资金机制较为单一等问题。推动开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首先要加强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体系建设,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强化法治保障。
“其次,要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切实加强重点区域的保护和监管,完善珍稀濒危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崔书红说。
“黑臭水体是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任何一个城市,不管外表多么光鲜,只要还有黑臭水体,就说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不合格。”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重大转折性变化,碧水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身边的清水绿岸明显增多,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以来,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不含州、盟)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总体实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目标。各地新建污水管网9.9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088万吨/日。用于黑臭水体整治的直接投资约1.5万亿元,在治理污染的同时有效拉动了地方投资,有力促进了城市高质量发展。
污水处理能力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深入开展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累计完成2804个水源地10363个问题整治,有力提升涉及7.7亿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完成全国1.06万个“千吨万人”水源保护区划定和1.94万个乡镇级水源保护区划定。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4.2%,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地表水资源量回升
中国人民大学低碳水环境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洪臣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碧水保卫战是生态环境保护三大保卫战之一,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放在了碧水保卫战中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我国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下一步,如何防止‘返黑返臭’将是治理工作的重点。”
王洪臣进一步对记者表示,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内源污染当中,清游疏浚、处理淤泥比较困难,后续处置也是一个问题。而外源污染中,要通过技术手段阻止污水进入水体。“因此,碧水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更要关注如何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长江干流连续两年全线达到II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或优于Ⅲ类。珠江流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东南诸河水质状况保持为优,淮河流域、辽河流域水质明显改善。
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马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之大、措施之严、投入之巨是前所未有的。水是连接生态系统的最核心要素,格外重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等新理念的提出,都对保护水资源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马军进一步指出,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整个长江流域各级政府发出了极为关键的明确信号,充分体现了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取向,绝不能为了短期经济利益去牺牲环境生态,牺牲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在这样的要求下,长江流域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地区采取了强有力的治理措施,污染减排取得历史性进展,地表水水质显著改善。
(本文制图数据均来源于:同花顺iFinD、公开资料)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