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科创新城:西安的底气与路径

    每日经济新闻 2022-10-11 09:21

    西安深度布局“硬科技”,特别是借势秦创原科创大风口,在创新载体、人才支撑、金融赋能等逐步形成完整和过硬的科创“生态雨林”,推动“科创强市”迈入发展快车道。

    每经记者 贺娟娟    西安    每经编辑 杨翼    

    2021年,西安发明专利授权量1.4万件,是2012年4.0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140家,是2012年末的十余倍;2012~2020年,R&D经费投入强度年均5.15%,高于全省2.9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02个百分点。

    数据背后,西安深度布局“硬科技”,特别是借势秦创原科创大风口,在创新载体、人才支撑、金融赋能等逐步形成完整和过硬的科创“生态雨林”,推动“科创强市”迈入发展快车道。

    基于此,西安经济规模不断扩大,GDP更是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大关,西安“科创新城”醒目上位。

    而在破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一流科创生态等升维发展路径上,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分析指明,可以从军民融合、成果市场导向、企业科研主力,以及政府基金引导+市场基金入场等维度进行重点发力。

    “科创新城”上位

    在科创领域,西安一直是“优等生”。这背后,既有优质科教资源禀赋和雄厚产业基础支撑,也有“一带一路”倡议、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

    记者观察发现,“硬核”实力更明显的加速发展,则始于秦创原科创风口。

    去年3月,陕西高规格启动秦创原建设,西安抓住这股“源头活水”,围绕丝路科创中心任务目标,着力打造秦创原“一总两带”总格局,科技创新深度和广度均取得了可观的效果。

    体现在数据上,2021年,西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900余家、增长25%,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超8500家、增30%,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200亿元、增长34%。截至今年7月,西安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1.5件,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显著增强。

    西安科创成果亦加速呈现,现已形成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硬科技产业集群,其间,也为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载人深潜等国家重大突破,提供了“科创西安”的强势助力。

    视觉中国图

    硬实力也使得西安屡屡登上各大榜单。2021年,西安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七,西部城市第一。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全球创新指数报告》,西安登上全球第22位,较去年前进11个身位,居中国上榜集群第7位。

    从各区域亦可窥知西安在科创新赛道的不同打法和具体成果。以秦创原总窗口的西咸新区为例,“原”动力加持下,2021年新引入科技型企业431家,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1家,春种基金项目注册公司202家,完成出资承诺2.27亿元,企业和项目加速集聚,招引和培育皆有,本土和外埠共存。

    此外,2021年新引入孵化器20家,新设立基金10支,基金总规模突破46亿元了,体现出区域科技创新的厚度和持久力。

    多效合力下,2021年西咸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增长率达20%。

    再如,科技创新先行地的高新区,秦创原赋能最直观的体现是,上市公司进程明显加速,今年以来,已有西测测试、天润科技、农心科技、诺瓦星云、华达股份5家企业顺利过会,且均呈现明显的强科技属性。

    与此同时,在后续发展储备上,借势秦创原,高新区围绕“在孵—雏鹰—瞪羚—独角兽”梯度培育体系,也在推进“硬科技”高成长企业不断成长壮大。

    而一众科技型企业也加速了关键技术提升,诸如飞秒激光超精细微圆孔制造装备、全球首创SDI高清视频传输芯片、首套GPS芯片组等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取得突破。

    “生态雨林”支撑

    科创新城正在成为西安醒目的标签,其背后,是西安在创新载体、人才支撑、金融赋能等优势明显,逐步形成完整和过硬的科创“生态雨林”。

    首先,创新载体上,西安“众创载体格局”成形,且载体类型多元。记者了解到,高新区创业咖啡街区、经开区创业大街、曲江新区创客大街等众创载体已成为西安“双创”的新名片,而从科学城承载到特色园区保障,再到专业化载体蓄势赋能,不同层次创新载体加速建设,让更多“创新种子”长成“产业大树”。同时,250余个互联互通、服务协同、资源共享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也配套开通,可为企业提供全面服务。

    人才是核心资源,对科创尤是。除了依托本土雄厚的科教与人才储备,西安还打出招才引智“组合拳”,为科技创新提供关键支撑。譬如,西安持续实施“西安英才计划”,2022年上半年累计遴选资助115个高层次人才及84个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目前,西安正策划建设“西安国际人才港”,争创国家首批“3+N”人才平台。

    作为入选首批“西安英才计划”领军创新人才,西安奥卡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TO约翰·卡尔迈克曾表示,很欣赏西安良好的创新研究环境,“这里为我们外国专家提供了非常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我很乐于在这里探索一切不可能。”

    视觉中国图

    进一步看,以产聚才、以产育才,才能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随着“6+5+6+1”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西安能够提供更多高精尖的就业岗位,布局产业链,引来人才链。

    金融运作对科创资源的撬动和吸引力方面,西安同样颇有成效。记者获悉,目前西安累计新增各类风投、创投等机构超200家,并吸引深创投、高瓴、英诺天使基金、国中资本、华控基金、唐兴资本等机构频频布局。

    今年7月,由陕西投资集团与西咸新区联合发起设立的秦创原科创母基金提速完成募集,至此,秦创原科创系列基金已经设立有17只,基金规模达到百亿级别,形成了“母基金+子基金”且覆盖“种子-天使VC-PE”全链条、企业全周期的基金体系。

    观察发现,西安做强科创“生态雨林”,实际也是打通了两个通道,一是原创科创能力,让一批又一批的重大科研成果、科技创新种子在这里培育,然后被推向市场。二是吸引外来科创资源和头部企业、项目聚集的能力,诸如三星、华为、小米、霍尼韦尔、日立ABB、三一重工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科技企业及技术创新项目相继落地。

    破题升维路径

    科创领域持续向好是一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成长中的科创新城,西安在科技成果本地转换等诸多方面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看来,首先要破解科技成果本土转化率低的难题,可以从两个方向发力。

    “西安目前的科技力量主要来源军工、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企业研发力度不足。从这一方面考虑,需要进行体制创新,特别是推进军民融合,在‘军转民’、‘民参军’的过程中,部分军品研发转交给民营或者社会资本参与去做,这就推进了一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陈耀道。

    他同时指出,对标科创成果转化率最高深圳,更能看出提升空间。“一是研发导向不同,深圳的科技研发以市场为导向,偏应用型,易于转化,西安则更多是基础研究,走上市场较为不易;二是深圳的科研力量主要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直接对接市场,紧跟市场需求,前沿产品落地自然也快,包括西安、合肥等城市,还是偏重于政府主导、高校主导,其选题、科研项目立项,都更多偏向战略性,造成的结果就是成果的市场转化要略微滞后。”

    从创投来看,西安在资本密集度和专业度上同样有不少差距。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指出,“国内大量的天使基金、风投基金基本都投在了南方城市,西安创投近年来已颇有起色,不过体量还是偏小。”

    针对这一不足,陈耀同样给出了两个方向,“风险高、收益更高是科技金融的显著特点,培育科技金融,一方面是政府基金的引导,这与地方经济实力正向相关,另一方面是社会资本进入,主要是吸引创投公司、风投公司落地。类似民进金融小镇就是很好的方式,集群化发展。”

    此外,对标北京、深圳等科创名城,以及合肥等科创后起之秀,丁长发还指出,在人才市场、思想碰撞、营商环境等方面西安亦需相应改善。

    “西安高校资源丰富,也聚集了相当的人才,但尚未形成人才市场,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高校博士,在西安的薪资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甚至不及杭州等地。”丁长发道。

    “同样,包容的、踊跃的思想碰撞也很重要,创新就是千奇百怪的、大量的想法碰撞,然后资金投注,产出成果。”

    营商环境方面,丁长发则表示,“这既是竞争力,也是生产力,从投资环境的国际化、法制化、便利化来讲,西安还是有不少提升空间。”

    可喜的是,西安显然认识到了营商之短板,近年来不断改善营商环境,2021年再次获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并被认定为全国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达实智能:公司目前财务状况稳定,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完成后,整体资金实力将进一步增强

    下一篇

    竞速中国“制造之城”,西安的突围之道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