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珏婷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及山东等6个自贸试验区设立3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推动总体方案试点任务落实,目前7个总体方案确定的713项试点任务已基本实施。
◎云南创新“互联网+边民互市”模式,助力边民互市健康发展。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每经编辑 陈星
8月25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发布会获悉,2019年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及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个自贸试验区设立运行,目前已满3年。设立3年以来,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效如何?又有哪些特色?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及山东等6个自贸试验区设立3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扎实推动总体方案试点任务落实,目前7个总体方案确定的713项试点任务已基本实施。
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努力实现数字经济转型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试验田,各自贸试验区围绕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差别化、集成性制度创新,推出了一批深层次改革事项和高水平开放举措,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谈及具体的成效,束珏婷表示,首先是临港新片区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围绕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信息快捷联通,深入开展创新,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例如,在贸易方面,建设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构建了以一线径予放行、二线单侧申报、区内不设账册等为代表的全新海关监管制度。在投资、资金等其他方面,率先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率先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等。”束珏婷说。
其次,辐射引领沿边开放发展作用充分发挥。束珏婷介绍,广西、云南、黑龙江作为我国首次在沿边地区布局的自贸试验区,围绕跨境合作推进改革探索,助推沿边开放开发水平不断提升。例如,在跨境通道方面,广西开通“西安—北部湾港”等海铁联运班列,今年上半年开行超过4100列,同比增长42%。
在跨境贸易方面,束珏婷指出,云南创新“互联网+边民互市”模式,助力边民互市健康发展。在跨境金融方面,黑龙江开展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便利涉外企业跨境资金使用,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差别化制度创新成效较为突出。束珏婷介绍,各自贸试验区结合战略定位和区位优势,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例如,山东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工装备和海洋牧场整合发展,海洋牧场平台确权数量居全国前列。
河北自贸试验区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与北京、天津自贸试验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样板。上海、江苏和山东等自贸试验区分别参与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黄河流域自贸试验区联盟,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束珏婷在发布会上表示,各自贸试验区立足资源禀赋,围绕产业链开展系统集成改革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集聚发展。例如,江苏自贸试验区通过全产业链集成改革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赋能,近年来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近3000家,2021年产值超25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根据商务部统计,3年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及山东等6个自贸试验区探索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制度创新成果,并在全国或省份内复制推广,带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今年上半年,临港新片区实际使用外资70亿元,同比增长4.5倍;山东等6个自贸试验区进出口同比增长17.1%,高出全国7.7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3.5%,高出全国6.1个百分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2019年8月,国务院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以临港新片区为先行启动区,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自贸试验区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片区的设立是中国自贸区战略一个新的里程碑。
同年8月,国务院印发6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成为新一批自贸区。至此,我国自贸区数量增至18个,空间布局上遍布东西南北中,功能定位差异化明显。
据商务部数据,2013年我国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如今扩围至21个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了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同时,21个自贸试验区以占全国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8.5%的外商投资和17.3%的进出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表示,自贸试验区的使命是“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经过近九年的建设探索,自贸试验区在先行先试上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到了围绕产业发展进行针对性创新的阶段。
束珏婷指出,下一步,商务部将继续同有关地方和部门一道,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贸试验区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