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公司:芯海科技(SH688595,股价54.13元,市值75.7亿元)
■核心竞争力:国内上市公司中少有的模拟信号链和MCU(单片微型计算机或者单片机),双平台驱动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
■机构眼中的公司:本土信号链优质厂商;高精度ADC+高可靠性MCU,打破海外垄断局面。
■所属概念:半导体、汽车芯片、鸿蒙概念。
他曾在华为干过;他研发的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他说:“如果光考虑利润,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机会。”
他所在的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我国拥有这个产业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但关键技术、核心产品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他是科创板上市公司芯海科技董事长卢国建,他所在的产业是集成电路产业。在科创板开市三周年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卢国建。
不要仅以利润作为衡量标准
“作为IC设计公司,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抓机遇,如果光考虑利润,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机会。”
卢国建曾在华为担任基础研究部副总工程师和数模产品部总监,其所在部门即海思半导体的前身。凭借着在芯片领域丰富的工作经历,2003年他萌生了一个想法——研发出国产ADC(模数转换芯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经历3年的研发后,芯海科技首颗24位高精度ADC芯片终于面世。
在应用场景上,芯海科技首先抓住了体重秤的风口,为小米集团旗下的华米科技,以及华为提供智能体脂秤、体重秤芯片,随后公司又切入工业及汽车等场景。如今,芯海科技已经是当前市场上少数同时拥有高精度ADC、高性能MCU(单片微型计算机或者单片机)、测量算法及AIoT(AI+IOT,即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全信号链芯片设计企业。
2021年,芯海科技实现营业收入6.59亿元,同比增长81.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562.26万元,同比增长7.05%。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76%。
从产品类别营收情况来看,2021年芯海科技MCU芯片实现营收2.95亿元,毛利率为50.69%;健康测量AIOT芯片营收为2.29亿元,毛利率为50.88%;模拟信号链芯片营收为1.22亿元,毛利率为56.23%;其他营收为0.06亿元。
与此同时,芯海科技还针对多个赛道不断投入研发。今年一季度,公司研发投入高达4487万元。研发投入必定会影响到当期利润,如何平衡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是很多企业面临的艰难抉择。
卢国建认为,“研发投入和利润总是矛盾的,投资人和二级市场看净利润,但是作为IC设计公司,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抓机遇,如果光考虑利润,可能会失去很多的机会,现在我们的空间很大,新赛道也多,同时客户的需求也很多。”
作为芯海科技的创始人、董事长,卢国建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及机构调研,技术出身的他格外看重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即便担任董事长,他依然坚持在科研一线深耕细作。“他晚上很晚才回(家),感觉总是干劲十足。”熟悉卢国建的知情人士说道。
集成电路设计处于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上游,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芯片设计水平对芯片的性能影响较大,且芯片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终端产品更新换代较快,对企业的研发及产业化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卢国建呼吁国内的IC设计公司、甚至中国的半导体企业,不要仅以利润作为衡量标准,而是投资未来,改变过去的思维方式。他还强调称,“未来的3至5年,芯海科技仍将保持一个比较高的研发投入模式,但公司会保持营收规模的增长,以及毛利率水平。”他认为,毛利率体现了产品的竞争力。
目前,芯海科技在高精度ADC、高可靠性MCU、高精度基准源、低温漂、BMS、EC、PD、压力触控、PPG、BIA、蓝牙等技术领域均取得突破,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外标杆企业水平。
图片来源:公司供图
两年后车载MCU将在营收上有较大体现
“跟其他行业的零库存相比,半导体产业需要一些库存,就像蓄水池一样。”
进入二季度后,全球新冠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局势仍旧紧张,导致消费信心不足,需求疲软。
负面影响很快传导至下游智能手机市场。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2080.5万部,同比下降9.4%;1~5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累计为1.08亿部,同比下降27.1%。
与此同时,全球消费电子行业也显示出承压态势。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报告显示,2022年5月,全球手机市场销量环比下降4%,同比下降10%至9600万部。值得注意的是,这是8年来,全球智能手机月销量第2次跌破1亿部。
消费电子行业需求持续疲软,将给芯海科技带来哪些影响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
对此,卢国建回应称:“半导体行业是呈现周期性的,总是一会儿缺货,一会儿又供货不足。终端产业的反应是很及时的,需求不足时就砍单,但备货最少要提前半年时间,需求一旦增加,生产会来不及,因为生产周期很长,就出现抢货。跟其他行业的零库存相比,半导体产业需要一些库存,就像蓄水池一样。”在他看来,消费电子的供需关系很可能再过个一两季度就会好转。
虽然目前应用在消费电子上的多种芯片价格下滑,但一个利好现象是,智能汽车渗透率的加速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相关芯片的车载用量。事实上,从2020年第四季度开始,全球汽车行业便遭遇了史无前例的芯片短缺,并延续至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根据咨询机构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数据,2021年全球车企因缺芯减产1000万辆,其中中国减产200万辆,超过了丰田当年在中国的全部销量。这意味着几千亿的损失,而罪魁祸首仅仅是一些售价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小芯片。
MCU,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或者单片机,是把中央处理器的频率与规格做适当缩减,并将各类部件整合在单一芯片上,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MCU一般分为8位、16位和32位的处理器,广泛运用在工业控制、医疗设备、远程控制、办公设备和家用电器、玩具和嵌入式系统中。
MCU产业的下游主要是MCU的应用,集中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消费电子等领域。目前,国内没有一家足够强大的本土MCU芯片公司能够站出来成为车企的坚实后盾。
对于车规级MCU的攻坚难点,卢国建表示:“一方面,汽车对安全要求非常高,MCU车规认证标准严苛,投入很大,试验一个产品的成本可能就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研发周期也长,耗费人力等;另一方面,车规级MCU不仅要做好芯片本身,软件有bug也会影响生命安全,车厂很慎重,一般不会轻易更换,降价对车厂没什么吸引力。”
不过,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影响下,近两年卢国建感受到了国产替代正推动半导体企业快速发展:“中美贸易摩擦前,市场开放度不够,开放的都是消费类市场,但现在,工业和汽车领域也逐渐接纳国产厂商。”
国内MCU芯片市场主要以海外厂商为主,CR7(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七位)公司市场占有率合计占比超80%。但国产厂商在汽车雨刷、车灯、车窗、遥控器、环境光控制、动态流水灯等与安全性能相关性较低的中低端车规MCU芯片切入,已经实现了量产突破。
芯海科技的车载MCU产品则主要聚焦在“智慧座舱”,涉及车载人机交互压感触控、车载健康测量、环境感知多模传感器调理、高性能车联网、TPMS LED显示MCU主控及胎压和胎温测量等领域。
据记者了解,芯海科技MCU主要分为通用MCU(包括32位、8位MCU)、PD快充MCU、计算机及周边应用MCU、车规级MCU等。2021年,公司高性能32位MCU在高端消费电子、工业控制、锂电管理、电源快充、通信及计算机等领域持续突破拓展行业标杆客户。32位MCU占比由2020年的10%左右提升至2021年的40%左右,2022年一季度占比50%左右,预计2022年全年这一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据芯海科技2021年财报,MCU已经成为公司第一大主营产品,占总营收的44.78%,达到2.95亿元。当谈及车载MCU什么时候能在营收规模上有较大体现时,卢国建回应道,两年以后。“国产MCU在消费领域已经全面突破,工业领域,是从前年、去年开始,目前已经占有一定的数量;汽车电子MCU的差距比较大,还需要时间。”
目前,芯海科技的车规级信号链MCU已经在多家客户端验证通过,并开始进入产品测试和量产导入阶段。其中,Cortex-M0内核的通用车规MCU产品进行AEC-Q100测试认证。此外,公司也已经与德国TUV莱茵公司展开战略合作,建设汽车电子芯片开发体系。
在经营策略上,卢国建称:“我们会重点加强与行业标杆客户的战略合作关系,跟他们一起去配合成长,提升市场占有率。”
AIoT营收中三分之一来源于鸿蒙
“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始终沿着梦想的方向在走,没有左顾右盼。”
MCU之外,芯海科技与华为鸿蒙生态的合作模式也备受外界关注。2021年10月,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1上,芯海科技与华为正式签订《赋能支持服务协议》,成为首批签约HarmonyOS Connect ISV(鸿蒙智联独立软件供应商)的生态合作伙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目前,芯海科技与鸿蒙的合作主要在智慧生活、运动健康和智能穿戴等应用场景。“公司掌握了从芯片到结构到算法的系统工程,能帮助终端客户把产品升级为一个智慧产品,从而对现有的很多智能家居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并且,公司的健康测量产品能够测量包括人体成分、心排、HRV(心率变异性)、平衡度等诸多身体参数。”卢国建说道。
对于鸿蒙的赋能,卢国建表示:“鸿蒙会偏软件一些,而芯海更偏应用。市场上想加入鸿蒙智能化升级的(企业)都要找跟华为签约的企业,不能直接找鸿蒙,这相当于给我们机会、市场。”
受益于智能仪表及鸿蒙生态业务发展带来的物联网智能设备接入量快速增长、个人及专业智能健康设备应用需求持续增长等因素,2021年芯海科技健康测量 AIoT芯片实现销售2.2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35%。卢国建透露:“目前芯海健康AIoT的营收中,有三分之一来源于鸿蒙。”
华为遭遇的供应链危机给半导体产业敲响了警钟,事实上,聚焦核心科技,国产替代势在必行。那么,国产厂商在哪些领域有望打破国外大厂的垄断地位呢?
在卢国建看来,当前不管是最上游的材料、设备、制造、封测还是设计,各个领域都有国产企业在全面追赶,假以时日以及国际环境良好的话,5~10年应该在大多数领域都可以追上。不过,由于半导体产业链非常广,要想全面追上还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从创立芯海科技至今,卢国建始终坚持“振兴民族微电子”的产业梦想。“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们始终沿着梦想的方向在走,没有左顾右盼。实际上,IC设计公司都有很艰难的时候,尤其是市场不好时,很多公司没有坚持下去或者改行等。”
不过,要想成为中国的德州仪器,也绝非易事。德州仪器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半导体跨国公司,主要从事创新型数字信号处理与模拟电路方面的研究、制造和销售。除半导体业务外,还提供包括传感与控制、教育产品和数字光源处理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模拟电路元件制造商,其模拟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
卢国建坦言,目前芯海科技的整体竞争力与国际大厂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过,“未来,芯海科技将抓住国产替代的市场机会,不断提高公司产品在消费类电子、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通信与计算机,锂电管理,智能家居、工业测量及控制、汽车电子等高端应用领域的渗透率”。
记者 | 王晶
编辑 | 张海妮
视觉 | 帅灵茜
视频编辑 | 张涵
排版 | 张海妮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