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最新一期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6%,两项利率均同上期保持一致。
每经记者 肖世清 每经编辑 廖丹
4月20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最新一期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1年期LPR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6%,两项利率均同上期保持一致。
本月15日,央行宣布将于2022年4月25日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彼时,多位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预计本月的LPR报价会随之下调。
对于降息“落空”,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一是当月MLF利率保持不变,这意味着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没有变化;二是4月央行实施“全面加定向降准”,幅度分别为0.25个百分点,为银行节约资金成本65亿元。本次降准幅度不到0.5个百分点,全面加定向降准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整体下降0.3个百分点,且连续累计次数仅为1次,因此4月LPR报价不动并非意外。
展望未来,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货币政策预计会继续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
4月,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报价分别为3.7%、4.6%,均同上期保持一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自今年1月,1年期LPR、5年期以上LPR报价下调后,截至当前,LPR报价已连续3月“按兵不动”。
对此,温彬表示,从原因上看,一方面,4月15日,央行等额续做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和1500亿元1年期MLF,中标利率均保持不变。
“另一方面,银行仍存在负债成本压力。本次降准0.25个百分点,将于4月25日落地,每年为金融机构节约资金成本65亿元,利率自律机制鼓励中小银行降低存款利率上限,均有助于降低银行资金成本。但参考过往经验,去年两次降准0.5个百分点,叠加优化存款利率自律定价形成机制、推出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等,综合带动了去年12月1年期LPR下降5BP,但5年期以上LPR仍未变。近期降准等举措仍未使银行达到点差压降5BP的最小步长,LPR报价保持不变。”温彬称。
王青也认为,一是当月MLF利率保持不变,这意味着LPR报价的定价基础没有变化;二是4月央行实施“全面加定向降准”,幅度分别为0.25个百分点,为银行节约资金成本65亿。根据2019年LPR报价改革以来的规律,两次分别降准0.5个百分点,会触发一次降准。本次降准幅度不到0.5个百分点,因此4月LPR报价不动并非意外。
需要注意的是,4月18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截至4月中旬已上缴6000亿元,主要用于留抵退税和向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6000亿元,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基本相当。
王青认为,综合来看,4月降准达到了0.55个百分点左右,只是置换对象由之前的MLF调整为“上缴利润”。不过,央行上缴利润相当于通过财政渠道释放基础货币,并不能直接对银行产生节约资金成本效应,因此对LPR报价影响相对较小。
虽然本月LPR报价未下调,但多位专家认为这并不影响实体经济降低融资成本。
温彬指出,LPR报价虽未变,但金融持续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降低综合融资成本。4月15日,央行发布降准公告,有助于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从“量”上加大金融供给力度。今年3月,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比上年12月低8个基点,从“价”上为实体经济纾困。预计今后贷款利率将继续保持稳中回落态势,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渡过难关,稳住经济基本盘。
“4月LPR报价不动,二季度企业贷款利率和居民房贷利率会持续下行。”王青认为,一是金融让利实体,近期“全面加定向降准”以及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下调,都将在不同程度上为银行节约成本。预计在监管指导下,这部分成本下降将充分向实体经济传导,推动银行下调企业贷款利率。二是央行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力度,通过再贷款向银行提供更多低成本资金,进而引导银行以低利率向小微企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投放信贷。
展望下阶段,王青预计,二季度还有可能再次实施一次全面降准,也不排除MLF利率小幅下调的可能,加之银行存款利率存在下行趋势,货币市场利率也将保持低位运行状态,在接下来的5月和6月,LPR报价下调10至15个基点的概率较大。
温彬表示,货币政策预计会继续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本次降准将于4月25日落地,共计释放约5300亿元长期资金,有助于推动银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并提升信贷投放和债券配置能力。人民银行近期表示,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落实科技创新和普惠养老两项专项再贷款。为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预计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再贷款也将出台实施。这些政策的陆续推出,有助于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为市场主体纾困。
同时,温彬也强调,当前内外部形势更趋复杂多变,未来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国内“猪价和油价”共振潜在风险加大,美联储货币政策加快收紧引起中美利差收窄甚至倒挂,同时也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冲击,这些也需要政策实施过程中统筹考虑和协调平衡。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401724072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