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崔智明 每经编辑 孙磊
近日,在2022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透露,将在4月推出第三代CTP电池技术,其内部将其称为“麒麟电池”。
宁德时代披露称,第三代CTP技术具备极速、无损、安全、高效等特点,能够适配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种电池体系,对应能量密度分别达到160Wh/kg、250Wh/kg以上,继续引领行业最高水平。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发市场关注。3月30日,“宁王”开盘大幅拉升,截至收盘,宁德时代大涨6.59%,报收519元/股。与“麒麟电池”相关的概念股也在当天集体拉升,
不过,对于“麒麟电池”技术方面的具体信息,宁德时代却三缄其口。《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试图就“第三代CTP技术相比第二代具体进行了哪些升级?”“麒麟电池量产计划”等问题与宁德时代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对方仅表示,目前没有更多信息透露,请期待他们的发布会。
麒麟电池叫板特斯拉4680
在此次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吴凯特别强调,麒麟电池在相同的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其容量相比特斯拉推出的4680电池可以提升13%。
4680电池是特斯拉的第三代电芯产品,该电芯产品为圆柱形,46代表的是圆柱直径为46mm、80代表的是圆柱高度为80mm。
2020年9月22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特斯拉电池日上发布了第三代4680电芯。相比于第二代2170电芯,4680电芯的能量提升了5倍,输出功率提升6倍,配合着新的装配工艺,可以让电动车续航提升54%,每千瓦时电池价格下降56%,生产成本降低69%。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直言,这种电池将使其公司生产售价2.5万美元的电动汽车成为可能。目前,特斯拉自建产线已经完成4680电池的小规模量产,随着未来良品率提升、成本下降,4680电池可能率先在Model S和Model X上使用。
若4680电池实现大规模量产,将给“万亿宁王”带来压力。作为宁德时代的最大“金主”,特斯拉去年“吃掉”了宁德时代约20%的产能,如果宁德时代后期真的没有能媲美“4680”的产品,那么对其注定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有观点认为,4680电池拥有优秀的快充能力,很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行业重要的标准化产品,进而影响整个电池市场的格局,这或许正戳中了宁德时代的“要害”,所以它也在加速新产品的研发。
用技术抵抗原材料价格上涨
据吴凯透露,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将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同时,宁德时代续航1000km更高比能的无热扩散技术也将在2023年实现量产。有分析人士指出,电池续航与安全一直是制约电动汽车普及的关键,若宁德时代上述产品真有实质性突破,将使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渗透率继续提升。
在此次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预判,今年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达35%。但王传福认为,当续航里程迈过一定门槛后,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性在降低,最重要的指标可能会变成安全、成本和循环寿命,但就当前而言,电池原材料价格暴涨是行业需要克服的挑战。
公开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初至今,碳酸锂涨幅约500%,氢氧化锂涨幅约400%,三元材料涨幅约130%,磷酸铁锂材料涨幅约220%,电解液涨幅约40%,负极材料和隔膜价格也略有增长。受到上游材料成本的持续冲击,去年年中至今,电芯销售价格涨幅50%-60%,电芯综合成本涨幅在65%以上。
面对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宁德时代在近期曾提出“车企可以从提高产品性能和能量密度,优化产品设计,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良率,实现更高效的自动化生产,与产业链达成深度合作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解决思路。简而言之,宁德时代希望通过提高技术实力,减少对原材料的损耗。
事实上,不仅是宁德时代,包括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腰部动力电池企业近年来也围绕提升技术、降低成本等课题深度布局。比如,在技术层面,孚能科技三元软包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85Wh/kg;中创新航的磷酸铁锂能量密度已达到185Wh/kg,并计划在3年内量产350Wh/kg的产品;国轩高科自研基于高性能LFP正极材料的磷酸铁锂电池计划在今年量产,单体能量密度能够达到210Wh/kg。
除此之外,通过收购、入股、合资等方式布实现对关键原材料的自主可控和成本控制,也是当前不少动力电池企业抵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战略之一。比如亿纬锂能基本完成了上游锂、钴、镍等锂电材料,中游正、负极、隔膜以及下游电池回收等全产业链覆盖。
腰部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原材料领域的积极布局也势必会冲击宁德时代当前的市场地位,而宁德时代保持竞争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不断进行技术迭代。
一年前,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在行业内首次提出,未来5年间动力电池将进入TWh(太瓦时)时代。这意味着,高效率、高品质的交付将是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其背后将是电池研发、生产技术的实力比拼。“通过‘高效成组技术’‘无热扩散技术’等解决用户焦虑,助力全面电动化进程,宁德时代将直面当前动力电池行业面临的种种挑战。”吴凯说。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