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雯琪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无论是勤勤恳恳为世界各地运动员接风洗尘的防疫机器,还是对煎、炒、烹、炸等各类烹饪手法驾轻就熟的全自动烹饪机器人都为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如今冬奥会的机器人余热还未散尽,机器人这一话题就又一次成为两会的热点。在今年两会期间,Robotics(机器人)成为代表委员建言的高频词,并有建筑、农业、教育、养老、生物医疗等多个领域的代表委员纷纷呼吁,要推进服务应用型机器人发展,使其在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中,包括全国政协委员、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等多位两会代表委员共同提到了在部分行业试点Robotics替代重复性劳动力,为缓解当下制造业场景下“用工荒”和“招工难”现象指出了解决思路。
此外,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也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达到283.8亿元,同比增长37.4%。服务机器人需求潜力巨大,有望达到万亿市场规模水平。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机器人产业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载体,正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我国《“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在今年两会期间,许礼进委员重点关注了Robotics产业发展的问题。在他看来,经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创新,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面对创新,他也建议制度要及时跟上,例如在恶劣环境下替代人工的喷涂机器人、打磨抛光机器人,只要经济型、技术性、可靠性满足要求,建议出台制度推荐该工种用机器人替代。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会主席杨国强也表示,传统建筑业因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高等特点,对年轻人吸引力持续下降。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推广应用。鼓励行业重点企业以建筑场景需求为牵引,针对生产、建造环节的应用场景,推广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的应用。
当然,在代表委员关注机器人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服务机器人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对服务机器人的进一步落地应用提出了建议。如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希望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实现机器人辅助生活服务与康复训练,并推动情感陪护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姚卫海则提出了在基层智慧治理中推广应用数字化劳动力,并指出数字化劳动力是可应用于各种规则明确、高重复度业务的场景化软件机器人、办事助手,能大幅度减少人工重复性劳动。
众所周知,重复性劳动岗位长期存在招工难、用工难、留人难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这类工作多枯燥劳累、环境杂乱无序、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上升空间窄……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不久前,“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话题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制造业的“用工荒”难题再次被摆到了我们眼前。不得不承认的是,时代发展之下,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更加丰富,重复性高、工作强度大的制造业岗位,早已不再是年轻人工作的第一选择。为走出这一困局,除了加大岗位吸引力,如两会代表们所言,“机器换人”或许是更好的解决之道。
从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不难看出,从建筑、农业到养老产业,机器人应用已无处不在。而未来随着用工形势的逐渐严峻,机器人也应该代替人类承担工作环境复杂危险的重复性劳动,从而解放出来更多人才和创造力,机器人大规模投入生产代替重复劳动大势所趋。
从冬奥火到两会,Robotics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换挡升级的新动能,也有望成下个十年改变人民生活的大赛道。但与此同时,我国机器人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产业基础薄弱、技术积累不足等等。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在机器人产业市场份额上还没有大的突破,高速、高精、重载等高性能整机产品供给缺乏,部分部件依赖进口,如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工业机器人主要零部件均由国外企业发那科、ABB、安川、库卡供应。IFR数据也显示,虽然我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在增长,但自主品牌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还有差距。
不过技术突破的速度也在放快,这两年,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自立自强”的大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机器人产业也加快了核心技术攻关的步伐。《“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即强调了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把握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机器人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强化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
对此话题,许礼进委员也进一步建议,要加大对智能机器人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强化和加大该方向国家重点研发攻关重点专项,通过“揭榜挂帅”集中国家资源突破技术难点、打通技术堵点。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进入“十四五”时期,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快落地以及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我国机器人产业也将在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持续进步,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