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与深化,与前几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相比,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转化周期更加短暂,亟需产学研进一步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出台了系列举措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发挥协同创新的有效作用。比较而言,重庆市两江新区较早将协同创新作为重点工作,在协同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不俗的成绩。
一、两江新区为何将协同创新作为重中之重?
近代以来,重庆以工业见长,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于1891年开埠,到1936年时,重庆近代工厂和手工工场占四川厂家总数的71%,资本数、工人数均占全四川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四川乃至西南工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城市。在抗战时期,大量企业迁至重庆,当时全国械弹有三分之二是“重庆造”,因此,重庆成为以军火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2020年,重庆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9992.2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6990.77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上海、深圳、苏州。
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到“十四五”规划,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内容。在今年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中,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九个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底子厚、发展快。重庆原来有制造业的基础,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处于追赶一线城市的阶段。
那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如何发展起来呢?战略性新兴产业源自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则是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结果,而科技创新成果则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科研人才。重庆的高校数量不少,但高层次大学如985高校、211高校缺乏。对于重庆两江新区来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其成立之初辖区内没有一所高校。两江新区近年来特别重视协同创新,大力引进国内外的大学大院大所和科研人才,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其原因正在于此。2018年,两江新区开始打造的协同创新区,在命名上也有特定考虑,一是意在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作为重点工作和建设品牌,二是希望在名称和内涵上与重庆市的西部科学城区别开来。
二、协同创新引领两江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举措与成效
通过协同创新,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落脚点,两江新区在引进大学大院大所及科研人才、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等方面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工作。
引进大学大院大所及科研人才方面,两江新区围绕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方向,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校及科研院所,目前已有包括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在内的40家大学大院大所。同时,鼓励落地研发机构链接母校优势学科资源,挖掘有产业化潜力、市场化价值的科技成果到两江新区转移转化。在吸引科研人才上,汇聚了各类高端人才1000余人,获批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1家和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10家。
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方面,两江新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和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投用院所已建成院士工作站、实验室等平台81个,获批重庆市级新型高端研发平台15家,引育孵化科技企业36家。此外,开展产学研联动关键技术攻关,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上下游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的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力,现已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型显示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器械、制药产业、钛合金材料、通用航空装备技术等八个创新联合体。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方面,两江新区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多层次创投服务体系,打造创投资本的活跃之地。设立两江产业创新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采取“母基金+子基金”的运作模式,具体投资两江新区重点领域产业化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孵化,培育优质企业上市;设立明月湖科创基金,基金规模5亿元,主要投资初创期企业;设立两江红证协同创新产业基金,基金规模15亿元,主要投资成长期企业。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打造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和建设知识产权转化运营中心、品牌培育中心,全方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三是大力推动创新开放合作。定期组织开展“明月湖产业论坛”“明月湖国际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加强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促进科技成果双向转化。
三、两江新区进一步做强新兴产业的路径与建议
当前,两江新区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相关工作也在继续稳步推进,未来应着力将重心放在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落脚点上。据两江新区十四五规划,2025年两江新区直管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60%以上。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转型重生,即新科技作为一种驱动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使其转型升级;第二条路径是“无中生有”,即新科技会直接转化为可供销售和消费的产品或服务,当这些产品或服务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新行业。
汽车、电子是两江新区的支柱产业,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是两江新区的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可采用新科技支撑转型重生路径,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两江新区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科学、空天科技等前沿技术处于探索阶段,可采用引进海内外一流高校、高端研发机构、知名孵化机构等形成科创聚集地,引导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培育并逐步壮大此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为进一步做强两江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提出如下两方面的建议:一方面,关注中小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打造共生共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组织可以反映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企业和小企业(初创企业)共生共荣的组织格局。大企业擅长规模经济、集成创新,小企业擅长内源动力、原始创新,二者互补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动态发展将生生不息。建议两江新区更加关注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制定以竞争性产业政策为主导,选择性产业政策为辅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政策,是一个争议较大,且实际经验并不充分的领域。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产业的特点,建议两江新区整体性政策框架和内容应以竞争性产业政策为主导,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游”产业如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等基础产业,可以制定并实施有限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同时,各种政策措施要有利于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有关的初创企业、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良性互动,打造“雨林”范式创新生态,保障产业生态的高效、高质量运作。
(作者:陈宪 夏奇缘 林力莹 单位:重庆智汇两江创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每经智库 冷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