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具体举措,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经过定期监测试点地区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进展和成效,目前总的来看,70%以上的试点县已经达到紧密型标准。
每经记者 李彪 实习记者 蔡智超 北京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陈旭
11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进展有关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获悉,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确定山西、浙江2省,其他省份567个县(市、区,下同)共754个县为试点县,2021年,又增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试点省份。
两年来,试点地区立足“强县域、强基层”,在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深化改革、细化措施,取得积极进展和成效。
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的背景是什么?紧密型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聂春雷介绍,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具体举措,其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近年来,随着医改的加快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整体提高,群众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总的来看,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的供给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不太合理,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所弱化,群众希望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难以得到很好满足。
从医疗服务体系构建来说,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一定要强基层,把大多数患者留在基层。为此,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在县域组建医疗医共体,也就是县域医共体,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
“文件印发后,各地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共体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整合程度、推行力度不一,内部管理不够紧密,资源下沉、双向转诊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县域医共体建设,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 ”
聂春雷说,与以往县域医共体不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重点是围绕建设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形成县域一盘棋、管理一本账、服务一家人。
为此,国家卫健委出台了试点指导方案,明确了四个方面13项重点任务;制定了11条评判标准,定性判断医共体是否紧密;明确了26条监测评价指标,定量评估医共体运行成效。
“我们还成立了国家专家组,研究开发了监测评估平台,定期监测试点地区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进展和成效。有关工作进展和成效,总的来看,70%以上的试点县已经达到紧密型标准。”
作为首批试点省份之一,山西率先开展了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波介绍,这一工作之所以能快速推进,主要得益于四大优势和特点。
一是高位推动、全省覆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真抓实干,高位推动;各市县书记、市长、县长积极跟进,当好“施工队长”,使改革得以全面推广。
二是体制重塑、机制创新。将县域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整合成一个独立法人的医疗集团,实行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管理。同时,改革人事编制管理、分配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
三是“三医联动”、防治结合。实行价格动态调整;将医保资金打包预付给医疗集团,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管理;县乡两级的药品耗材供应实行“五统一”管理。医疗集团设立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并将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融入医疗集团,实行“一兼两管三统一”管理模式。
四是强化基层,提升能力。一体化改革盘活了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强了中医药服务,促进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地落实;畅通了双向转诊通道,方便了老百姓家门口看病就医。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蔡智超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