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跨越“基本”时代,让成都公共服务更有温度、更有品质

    2021-09-11 15:58

    纵观全球,国内外成熟城市往往把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高地作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尤其是将高品质公共服务作为增强竞争力、集聚优质要素的磁力之本。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成都已成为全国人口第四城,人口规模在数量级上的变化既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也对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与人口变化趋势相适应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品质公共服务是有温度、有品质的公共服务

    何谓高品质公共服务?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以基本民生保障为重点,解决广大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和兜底性,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高品质公共服务首先应是强调人人享有公平可及、安全稳定的城市民生保障,体现城市对市民的人文关怀,是有温度的公共服务。

    其次,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需求升级,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产生了多层次、多样化、差异化服务需求,因此,高品质公共服务已不局限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其呼吁更丰富的内涵和更优的质量,从这一层面来看,高品质公共服务又应更加注重提供丰富多元、就近便捷、高效精准的城市美好生活,体现城市对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有效回应,是更有品质的公共服务。

    所以,高品质公共服务并非一个新概念,也不是一味追求“高标准”“高规格”,而是对传统公共服务内涵的延伸与拓展。相较传统公共服务,高品质公共服务在服务内容、供给方式、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是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公共服务。

    人口变动深刻影响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

    人口是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人口规模、结构及区域分布变动,将会带来公共服务供给规模与结构的变化。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成都市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呈现新的变动特征,对成都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需求研判、配置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市民”和流动人口是成都常住人口的主要增量来源,成为了高品质公共服务的新诉求主体。

    2010-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89万人,增量进入全国城市前三甲。2020年成都流动人口达到845.9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40.4%,较2010年扩大了一倍,在国内城市中,成都流动人口规模居第4位,呈现规模大、增长快的特点(见图1)。“新市民”和流动人口已成为成都市常住人口的主要增量来源,大量蓉漂族²、企业高管以及随迁子女和老人、农民工等在成都已经稳定就业和居住的人口成为了成都高品质公共服务的新诉求主体。

    图1 国内主要城市流动人口规模与平均增速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计算绘制)

    (二)“一老一小”比重上升,积极应对养老育幼服务需求更为迫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一老一小”比重上升已成为目前国内发达城市的普遍特征(见图2、图3)。2020年成都市0—14岁少儿人口尤其是0—5岁人口规模有了较明显的扩大,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也进一步增加。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放开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的逐步提升,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仍将双双上升,“一老一小”问题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图2 2010年与2020年国内主要城市0—14岁人口比重变化情况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计算绘制)

    图3 2010年与2020年国内主要城市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变化情况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计算绘制)

    (三)青年就业人群及高素质人群持续扩大,对品质型公共服务需求增加

    成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稳步扩大且结构更趋年轻化,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0年的1112.75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439.29万人,其中,20—35岁年轻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由2010年的37.18%提升至2020年的40.40%。同时,成都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持续提高,高学历人群占比提升,提升幅度国内城市领先(见图4)。这部分人群规模的持续增加,扩大了对创新活力空间、“开放社交、全时活力”消费场景、便捷可负担的住房以及品质化教育资源、国际化文化娱乐休闲等高品质、现代化设施和服务的需求。

    图4 2010年与2020年国内主要城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变化情况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计算绘制)

    (四)人口分布异质性特征明显,对差异化配置公共服务提出了新要求

    成都常住人口分布呈现出新特征,新区新城³成为成都承载新增人口尤其是新增年轻人口的主要空间,郊区新城人口增量较小且人口年龄结构相对偏老。如2010-2020年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和温江、双流等新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增速领跑全市,共计承载全市75.4%的人口增量,且20-34岁青年人口增长快、占比高。蒲江、大邑、邛崃等郊区新城人口增量较小,甚至出现负增长,中老年人口占比相对较高。人群构成分布的异质性带来了公共服务需求的差异化,对成都因地制宜,提高供需适配性提出了新要求。

    成都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应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近年来,成都市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推进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跟着人口人才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成都市人口发展在年龄、素质、分布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结构性特征,鉴于此,要为全体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要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享受到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的高品质生活体验,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仍需在对象更“全”、方式更“活”、配置更“优”等方面发力。

    (一)聚焦更“全”,以全人群、全年龄关怀增加城市温度社会温暖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不仅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在要求,更是构筑城市比较优势的有效手段。

    为让每一个生活工作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温度、社会的温暖,成都需更加关注新晋入户的“新市民”和规模大、增长快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需求,逐步将这部分人群的住房保障、普惠教育、社会保险有序转移以及社会服务等设施和服务供给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此外,还要以更“全”的服务体系关怀“一老一小”和特殊人群等全龄人口,如针对少年儿童,增加兴趣课堂、科普教育、学习沙龙、儿童公园等方面的供给,让孩子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针对老年人,增加老年学堂、老年之家、老年社团组织等方面的供给,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实现价值的舞台;针对特殊困难人群,围绕其所需、所急、所盼,加快支撑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的暖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特殊人群更有尊严、更无障碍融入社会。

    (二)聚焦更“活”,以供给方式创新增强幸福美好生活可感可及体验。

    广泛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并充分借助信息化、智慧化的服务手段,可为市民提供更多样化、优质化、智能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让市民享受到更加可感可及的幸福美好生活体验。下一步,成都应在三个做“活”上下功夫。

    首要,做“活”制度环境,要开展付费机制创新,推动由补贴供给方转变为补贴服务对象,增强公民享受服务的选择权和灵活性,加强对供给主体资质和供给过程的监管。

    其次,做“活”服务场景,特别是要用好社区这一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通过发布项目化、菜单化的社区商业机会清单,吸引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打造“社区+”品质服务场景,建设家门口服务站和“多功能厅”,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多元优质服务,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此外,还要做“活”服务手段,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公共服务需求侧精准识别、供给侧智慧服务中,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及时获知市民公服诉求,增加在线化、智能化的公共服务供给。

    (三)聚焦更“优”,以差异化配置推动公共服务与人口布局精准适配

    以不同地区人口年龄构成、人口职业构成和人口需求特征为依据,差异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有利于精准营建更具吸引力的幸福美好生活。

    一方面,成都要围绕人口分布特征,分区域、有针对性的供给各类人群偏好更大、敏感度更高的公共服务。如在青年人聚集度较高的新区新城,要着力增加交通便利的住房、就业创新支持、职业技能培训、青年文化产品等公共服务供给;在老年人口聚集较多的区域,要注重增加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康复护理、长者食堂等设施和服务供给,形成宜居适老的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要在推动高品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就业人群集中区域配置的同时,高度关注主导产业类型不同,主体就业人群不同带来的工作模式、生活习惯的差异,细化制定不同主题产业片区高品质公服设施差异化建设清单,打造定制化的公共服务配置方案,营造特色各异的服务场景和生活体验。

    文中数据来源:各城市第六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文中注释说明:

    1.新市民指的是原籍不在成都市,因工作或上学原因来到成都后依法登记为成都户籍的人口;

    2.蓉漂族指来自成都地区以外的、非成都户籍,但在成都就职、就业的人群;

    3.新区新城指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区、郫都区、新津区等新中心城区以及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等新区。

    【本文已获“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授权转载。

     

    上一篇

    华为轮值董事长:6G将在2030年左右投向市场

    下一篇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组织发起自律公约! 微博、抖音等多平台将对严重违规账号实施联合惩戒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