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养奶牛是畜牧业碳排放“大户” 新乳业:产业链多个环节减碳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9-09 11:48

    ◎“在畜牧业中,养奶牛算是碳排放的大户,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牧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难度大,目前少有企业在这块采取相应的举措。可以说,乳业要致力于碳中和的目标,养殖端也是重要的环节。”一位新乳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每经记者 朱万平    每经编辑 汤辉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努力,其中当然也包括乳业。

    虽然从全球范围的碳排放总量来看,乳业其实并非碳排放的超级大户,但在碳减排上,乳企仍有很多工作可做。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曾做过调查,当时全球近11亿头牛放屁打嗝排放的废气所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贡献率,比汽车排放的尾气还要多。

    “双碳”目标下乳企如何进行碳减排?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新乳业(002946.SZ)有关人士。

    9月7日,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该论坛是首场以“数字碳中和”为主题的论坛,与会人士围绕该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和讨论。

    新乳业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奶牛养殖减碳排放被看重

    数月前,微软的创始人、曾经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出版了一本新书《如何避免气候灾难——已有的解决方案和尚需的技术突破》。其中,便关注到牛养殖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在该书中,比尔•盖茨将碳排放主要来源分为五大类:电力(25%)、农业(24%)、制造业(21%)、交通(14%)和建筑(6%),其他各类来源占10%。书中称,如果全世界所有牛是一个“国家”,那么它的碳排放水平位居前列。

    “在畜牧业中,养奶牛算是碳排放的大户,但是在实际生产中,牧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难度大,目前少有企业在这块采取相应的举措。可以说,乳业要致力于碳中和的目标,养殖端也是重要的环节。”一位新乳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而在减少奶牛养殖的碳排放上,新乳业走在了行业前列,公司是国内首家开展奶牛养殖业碳中和的乳企。不久前,新乳业携手农科院开展奶牛养殖碳中和项目,建立奶牛碳排放基础数据,开展基于配方优化与精准饲养的减碳增效技术研究。

    “我们希望通过上述项目作为切入口,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减碳’方法论,为后续加工端、运输端等环节的碳减排提供借鉴和参考。”新乳业上述人士对记者称。

    在国际上,除优化配方、开展精准饲养等来减少奶牛的碳排放外,也有通过给牛打疫苗,甚至修改牛的基因,开发抑制牛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甲烷量的添加剂等,来减少牛打嗝、放屁产生的甲烷量。

    新乳业生产线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数字化手段造绿色低碳工厂

    除了在养殖端外,乳业在碳减排还可以做得更多。

    “乳业的产业链横跨一二三产业,涉及养殖、研发、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碳排放。”上述新乳业人士称,因此可在多领域开展碳减排工作。

    新乳业仓储系统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实际上,一直以来,新乳业都在多个方面推动环境保护、实现节能减排。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参观新乳业旗下新希望华西工厂,发现该工厂的数字化程度相当高。

    据介绍,新希望华西工厂每天可以根据消费者订单,各大商超门店的历史销售数据和库存,预测明日需求,系统自动生成明日的客户订单,上传到ERP系统,分配成生产订单和物流订单,生产系统会自动匹配原辅料、包装、生产流程等,物流体系会制定最优化的配送路径,按消费者需求准时送达。这不仅提升了工厂的运营效率,也实现了碳减排。

    乳业要实现碳中和,离不开科技的力量,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手段。

    新乳业手机端工厂信息化系统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5G、AI、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乳企从产业链中建立大数据,并且进行智能化的分析和预测,能够更好的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从而实现减排增效的作用。”上述新乳业人士表示。

    “首先是通过数字技术助力乳企监测牧场、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碳排放情况;其次是借力数字技术搭建模型预测企业未来的碳排放量;最后是通过数字新技术的应用助力牛奶供给端节能减排,提升效率。”该人士进而表示。

    而9月7日举办的首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也围绕数字空间唱响“双碳”发展主旋律、数字平台推动生态文明进入新境界等议题,动员网信领域专家学者和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探索数字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怡亚通:签订重大合同

    下一篇

    迪奥以次充好被罚5.76万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