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下午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媒体公布了当前中国住房发展的相关成果和成就,并回答了媒体关心的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指出,当前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8.9平方米。
当下也对住房和城乡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会上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比如住房矛盾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供给不足,人民群众对住房质量和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调整并重,城市建设的品质和安全,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当下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还不充分,农房和村镇建设还不能很好满足农民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等等。
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以青年人租房举了个例子:“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它是一个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过程而凸显的一个问题,由于新市民和青年人往往是工作年限比较短,收入相对比较少,购房和付租金的能力比较弱。根据有关的调查显示,现在在大城市,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靠租房住的。然而租金付得起的区位比较远,租金比较合适的,区位比较好的租金又比较贵,这就成为了新市民青年人有买不起房,租不好房的现实困难。”
“会议强调‘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未来大量新建住房将转化为存量房,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进一步提高存量住房品质,提升存量房相对新房的竞争力,带动存量房成交占比提升,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规律看,二手房市场的发育、成长和壮大是房地产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从业者表示。
在增量时代,开发和建造是房地产业的主要价值;进入存量时代,未来居住更多的含义将会是消费和服务。以消费者新居住需求为导向,居住行业需要提供给新居住产品和服务,不仅要实现边界的扩展,将原先离散的业务打通,而且要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构建新的行业生态系统。
在新的阶段下,不仅仅是一二手联动和租购并举,新房、二手房、租赁、设计、装修、物业、家居,以及更多的售前售后服务将被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如现代物业管理,不仅传统意义上的保洁维修、安保等,专业服务需要引入和完善,也需要把物业服务的能力扩展至食堂、健身、托儿、洗衣等社区配套,以及家政、房屋托管、租售,甚至互联网背景下的房屋共享、社区金融以及其他本地生活服务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未来将有一批围绕房屋交易、租赁以及房屋管理的职业化经纪人、房屋管家阶层的出现,实现从业者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倪虹在会上指出,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政府应该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下决心下力气解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
“此次发布会,是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框架下进行的。”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表示,共同富裕要实现,需着力解决老百姓的各类实际需求。其中,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在保障民生、调节收入分配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严跃进对媒体表示,部分城市的发展步伐可以迈得更快一些,在“住有所居”的基础上,加快向“住有宜居”等方面探索,并积极在居住高品质高质量等方面持续探索。
“租赁市场将成为共同富裕大框架下的一个新的住房制度改革方向。同时,结合三胎政策,后续相关居住和住房问题也会得到进一步的解决,以落地‘住有所居’,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严跃进称。
对于解决租房问题,倪虹表示,重点是五项基础制度和六个方面的政策来支持,五项制度,一是针对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特点,明确保障标准,就是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低于同低端同品质的市场租赁住房的租金,就是小户型,低租金。准入条件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情况设定。第二坚持供需匹配。第三就是明确地方责任。第四赋予城市人民政府更多的自主权,可以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限制土地,产业园区配套土地和存量闲置房屋等建设,采取新建、改建、改造租赁补贴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房源。五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加快发展保障性住房。
目前,也有不少公司纷纷涉足并进行深入的尝试。以贝壳为例,其向“微棠”投资七亿元人民币,正是致力于为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年轻人提供实惠优质的租赁服务。微棠新青年社区不同于传统长租公寓独栋式运营模式,依托于深圳“双区”建设大方向,以深圳市“引导城中村通过综合整治开展规模化租赁”为政策指导,深度参与城中村设计、改造,管理公寓、商业、公共空间等多种业态,提供物业、便民、增值等各类专业化服务。
“下一步就是重点抓好政策的落实,真正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让新市民和年轻人能早日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倪虹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