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一次“首超广东”,对武汉来说还不够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8-25 23:25

    不甘成为“人才中转站”的武汉,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进一步定下目标:“十四五”期间,每年再留住30万大学生,累计留住150万名大学生。

    每经记者 程晓玲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

    继提前两年完成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后,武汉近日晒出最新“成绩单”——

    2017年以来,4年新增留汉大学生139.4万人,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由2016年42.18%上升到2021年65.12%,连续4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科教资源全国数一数二的武汉,却饱受人才外流之苦,而外流的重点方向就是广东。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这种局面正在改变。

    一方面,人才从一线城市回流武汉渐成新趋势。《2020年度武汉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显示,从深圳、上海、北京回流的人才最多,占比分别为14.42%、13.18%、11.29%。

    另一方面,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在汉重点高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地湖北均排名首位,其中主要流向省会武汉。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就业流向中,湖北更是“首超”广东,居于首位。

    不甘成为“人才中转站”的武汉,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进一步定下目标:“十四五”期间,每年再留住30万大学生,累计留住150万名大学生。

    刚刚失去“中部人口第一城”宝座的武汉,能否在“抢人才”的赛道上扳回一城?

    改观

    曾经号称“大学生人数全球第一”的武汉,如今虽已被广州超越,但92所高校、约130万在校大学生的人才“储备粮”,在全国仍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然而,每年培养数十万大学毕业生却留不住,一度成为这座科教大市的“阿克琉斯之踵”。

    武汉市人社局数据显示,2007年,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比例55.3%,此后逐年下滑,2011年首次跌破50%。到2016年,这个比例已下滑至45.5%,武汉市人才净流入率为-0.4%。

    作为对比,同是教育大省的广东和浙江,2015年毕业生留在本省比例分别高达85%和80%。

    为扭转局面,2017年初,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提出:“留住大学生,我们不能‘顺其自然’,一定要‘刻意人为’。”

    不久后,武汉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提出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致力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一系列“送钱送房送户口”政策密集推出:成立招才局、大学生“八折买房”,凭毕业证落户,制定大学生最低年薪指导标准……

    从官方数据看,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留汉大学生30.1万,2018年40.6万,2019年超30万……3年共新增留汉大学生109.5万人。

    提前两年完成“百万计划”后,武汉乘胜追击,2020年新增留汉大学生再超30万人。

    公开报道显示:4年来,武汉共新增留汉大学生139.4万人,其中落户64.4万人,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5年上升23个百分点至65.12%,非武汉籍毕业生留汉比例10年间从17.97%增长到43.50%。

    不仅如此,从当地重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情况也有所改观。

    比如,2017年至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留在湖北就业本科毕业生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达到33.91%,比2019年大幅提升6.89%,首次超过广东排名第一。

    2017年,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留鄂比例首次超过广东,且五年间总体呈增长态势。虽然2020年略有下降,但在湖北就业比例仍大幅领先排名第二的广东。

    成色

    留人成绩进步明显,但若细看“成色”,武汉还有很大空间。

    以六所在汉重点高校为观察样本, 2020年其毕业生在湖北就业比例约在三成上下浮动,与广州、上海等高校动辄超过70%的本地就业水平仍有不小差距。同时,仔细梳理近几年这六所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武汉对这些重点高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吸引力提升有限。

    比如,过去三年时间里(2018-2020年),六所高校中,除华中科技大学增长趋势明显外,另外几所高校毕业生留鄂就业比例几乎都处于原地踏步甚至下滑态势。

    其中,华中师范大学下滑最多,从33.46%降至22.02%;武汉理工大学从29.63%降至29.51%;华中农业大学从31.8%降至31.08%。

    此外,部分高校毕业生留鄂就业比例“超过广东”背后,也并非主要归功于本省就业比例提高。

    以武汉大学为例,2018年,广东超越湖北,成为本科毕业生就业首选地。随后两年,湖北又反超广东,保持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第一的位置,就业比例也从24.14%升至25.62%,增长1.48个百分点。

    从其他几个主要流向地中,2018至2020年,流向广东比例从27.36%下降到20.09%,而流向北京、上海及江苏等省份比例都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那些就业地从广东改变流向的毕业生,主要并不是留在湖北,而是更多地选择了长三角、北京等地区。

    实际上,不管是与成都、杭州等体量相近城市比较,还是聚焦中部几座省会城市,武汉的人口吸引力都不算突出。

    根据2021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武汉位列第11位,排在杭州、南京、苏州、成都及长沙等城市之后。

    不仅如此,“七普”数据出炉后,郑州常住人口超过武汉,成为“中部人口第一城”。从过去十年人口增量看,武汉也明显落后于成都、郑州、杭州、长沙等城市。

    数据来源:易居研究院,各地统计局公报

    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第一个打响“抢人大战”的城市,武汉还要再加把劲儿。

    聚人

    应该看到,“4年新增留汉大学生139.4万人”成绩背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手笔给房、给钱、给户口的政策因素。

    然而,政策带来的效应只是短期的,想要长期留住人才,关键在于产业发展这一核心竞争力,变“政策留人”为“产业聚人”。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暨区域与城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王磊曾向媒体分析,武汉一直以来的问题是“大而不强”,经济活力不够、国企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发展势力不足等,是留不住人的重要原因。

    从经济结构看,相比国有经济,对就业率贡献更突出的民营经济在武汉并不发达。数据显示,2020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浙江企业达96家,而湖北仅有19家入围。2020年武汉企业100强中, 58家为国有企业、40家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总营收占百强企业总营收的七成以上。

    此外,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三产比重不高等结构性不足,也限制了武汉就业机会的增长空间。

    图片来源:摄图网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湖北省党政代表团步履不停,先后赴赣湘、沪苏浙等多地学习考察,找差距补短板的目的十分明确。其中,不乏对上海等地厚待人才“第一资源”等经验的学习取经。

    眼下,随着小米、华为、科大讯飞、小鹏汽车等新兴产业头部企业相继重仓武汉,或建“第二总部”“研发中心”,或干脆将总部迁至武汉,无疑将加码当地对年轻人才就业、落户的吸引力。

    正如当地媒体在题为《永葆对人才的饥渴感》的评论中所说:“在新一轮城市竞逐中,对于科创资源和人才的吸引,成为比拼发展实力的关键一招……武汉自然要继续倍加努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镁刻·中报速递|中交地产:上半年合同销售额同比增长160.6%至320亿元

    下一篇

    这一次,江苏押注南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