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对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进行了修订,对普通公众以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重点职业人群提出了新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12~17岁人群接种工作在全国正在有序推进,累计报告接种总剂次数超过6000万剂。根据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分析,儿童和青少年接种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高于18岁以上的成人。
每经记者 李彪 实习记者 李明明 北京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陈旭
8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有关情况。
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在发布会上表示,截至目前,全国现有本土确诊病例连续19天上升,涉及16个省份,全国现有156个中高风险地区。
当前我国面临短时间内多源、多点发生疫情的复杂局面,为此国家卫健委已派出20个指导组分赴各地督促排查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在发布会上介绍,在发生疫情的48个城市中,已经有36个城市超过5天没有新增的感染者报告。除了扬州、武汉、张家界市以外,其他的地市仅仅只是零星的病例报告。
他强调,从这个情况看,全国的疫情风险总体可控,全国层面发生大规模疫情的风险是比较小的。
近期发生的多起疫情均是由德尔塔毒株引起的,针对这种毒株,公众和重点职业等人群应该如何强化个人的防护?
贺青华回应称,国家卫健委对相关的防护指南进行了修订,由原来的65类增加到85类。
首先是对原来的65类进行了更新,强化了口罩佩戴、疫苗接种、健康监测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是在重点场所和单位方面增加了10类,强化了对码头、口岸、棋牌室(麻将馆)、临时安置点等场所和单位在健康监测、疫苗接种、核酸检测、清洁消毒和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是在重点人群方面增加了10类,强化了航班保洁人员、机场司机、机场公安辅警、机场装卸工人等重点人群的卫生防护要求。
同时,国家卫健委对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也进行了修订,对普通公众以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重点职业人群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公众处于人员密集的室外场所需要佩戴口罩,境外输入和传播风险较高的岗位人员要求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等。
对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除医务人员直接接触污染物的人员做好重点防护以外,还要求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如保洁人员、护工、水暖工等,要求他们在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
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开始给12~17岁的青少年接种新冠疫苗。据贺青华介绍,到目前为止,12~17岁人群接种工作在全国正在有序推进,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总剂次数超过6000万剂。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处接种点,医护人员为未成年人进行新冠疫苗接种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为什么要给这部分群体接种疫苗?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在发布会上表示,青少年和儿童都是易感人群,早期大家可能认为儿童发病率和患病率不高,但随着疫情的持续传播,尤其是在一些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儿童患病率在不断上升。此外,儿童在建立群体免疫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的家长担心青少年接种完新冠疫苗之后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王华庆对此回应表示,目前根据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分析,儿童和青少年接种新冠疫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高于18岁以上的成人,既包括一般反应,也包括异常反应。
青少年接种新冠疫苗之后出现的一般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另外是局部的疼痛、红肿。异常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虽然很罕见,但是有个别出现,主要为过敏性皮疹,症状也相对比较轻。
王华庆强调,在监测的数据当中也看到有个别儿童和青少年接种疫苗之后出现了心因性反应。而心因性反应是非器质性的反应,这种情况也可以预防。
由于开展新冠疫苗接种,有的地方出现婴儿疫苗等其他疫苗没有窗口的情况。对此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副司长高光明强调,疫情之初国家卫健委要求,在新冠疫苗接种当中,基层对0~6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不能停。各地要把工作再抓实抓细,要做到不漏一个孩子,把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任务保质保量做好。家长也可以积极与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如果有家庭医生签约的,可以直接找家庭医生反馈。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