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丁舟洋 韩阳 每经实习记者 杨煜 每经编辑 文多 刘学东
贾湖骨笛,8000岁的“中华第一笛”;
玉柄铁剑,西周晚期的“中华第一剑”;
武则天金简,武则天的现存唯一文物……
中原大地,国宝云集,多少代表着华夏文明进程的文物静躺于郑州。
当那场特大暴雨侵入古都郑州时,身处中国考古学诞生地河南的文物守护人也接受了种种考验。这其中有对文物的奋力守护,也有一时的两难抉择。
如今,郑州“7•20”特大暴雨已过境,中原大地的文物和遗址抢救与抢修还在继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9位身处郑州的文物守护人,记录郑州国宝在水灾中的受难与获救。
“进场馆的唯一一条路被雨水封住,所有人员三天两夜都困在那里。”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馆长胡继忠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忆道,“雨太大了,覆在考古探方(指在正式考古发掘前,在地面划分的若干个正方形格子)上的薄膜积水,对探方的安全构成危险。要把馆藏的文物保护住,也要把考古探方保护住,几块战场我们都要守住。”
“雨季到来前,我们准备了防汛措施,但没想到下这么大,否则我们的探方也不会灌水。从暴雨一下开始,我们就拼命往外排水、往外抽水,到7月20日下午实在抽不及了,周围都是水,只得暂时放弃。”胡继忠说,好在探方上的薄膜是贴着探方四壁和底部盖的,探方灌水后水绝大部分在薄膜上,与探方四壁和底部没有直接接触,而且探方工地的结构是一层一层往下挖,大暴雨停下来后,及时把水排干,基本上没有太大影响。
雨季来临前,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在对仰韶文化的重要项目进行田野考古发掘。
考古现场里的文物已经抢运到安全地带了,可承载着文物的遗址本身也有重要保护意义。
有的考古工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暴雨一来,田野考古工作者的人身安全也难保。所以,“7月19号就作了撤离要求,但重要遗迹工地的工作人员全部留下来,并且坚持24小时(值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杜新介绍道,“从18日到20日三天两夜一直坚守,包括灾后重建、排水、修复排水沟、查看受损情况等工作都在做”。
“现在重要工地都几乎排完了,整体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文物没有问题,主要就是遗址和遗迹本身,遗迹对佐证时间等考古工作也很重要,肯定有被水冲的地方。但好在所有重要的遗迹、特殊的遗迹都全保下来了,像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大河村遗址这些重要遗址中的遗迹,保存下来了。”说着,杜新又强调了一遍,“那些对中华文明起源有决定意义的遗迹,现在保存下来了,这个非常非常难”。
郑州商代遗址古城墙滑坡带来的泥土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韩阳 摄
千古英雄浪淘尽,往事并不如烟。修建于战国时期的荥阳故城,屹立中原大地已两千多年,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
当年项羽将刘邦围困荥阳故城,城内缺粮、战士精疲力竭,眼看就要被破城。危难之时,大将纪信主动请缨,假装成刘邦的样子出城诈降,为刘邦赢得了撤退的时机。纪信殉难,感念他的忠勇精神,西汉中期当地建了纪信墓,隋唐又建纪公庙,历朝历代均有名人为纪信刻碑。
与上述冶铁遗址博物馆一样,纪公庙同样也处低洼地带,是纪公庙村的地势最低处,只要一下雨,工作人员就会在纪公庙北门提前准备好防洪沙袋,把北门堵好。
这次也不例外,7月18日,郑州市古荥汉文化遗址保护管理所的负责人阎书广(兼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馆长)就安排同事们在北门备好了防洪沙袋。
7月20日下午,暴雨最高点来了,村里几家人屋中的水已漫至留守老人的胸口。要泄洪,位于最低地势的纪公庙仍是唯一选择。“因为我们整个纪公庙东部区域比西部区域高了1.7米左右,东部是我们的纪信墓等遗址区域。我们推测即便水冲进纪公庙,也不会对位于东部的文物本体造成太大影响。我们虽然是文物工作者,但不能只考虑文物而完全不顾当地村民的安危,所以决定,打开纪公庙北门。”阎书广说。
北门一开,短短半小时之间,整个纪公庙西部将近8000平方米的区域一片汪洋。
“真没想到,我都50多了,第一次遇见这样子的大雨。水唰一下冲进来,要不是安保翟师傅拉了我一把,我可能都被冲到坑里了。”驻守纪公庙的冶铁博物馆的弓春菊主任回忆道,“我们人员全部撤到了南大门,开始守护文物本体,并抢救临时展厅的文物拓片不被水淹。下午4点多,水位上升至一楼展厅台阶,拓片还没有搬多少,水已达膝盖上部,历时近一个小时才把一百余副临时民间展览拓片作品搬到了二楼走廊处。”
纪公庙二楼摆满了抢救回的拓片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韩阳 摄
救人还是护庙,文物人做出了选择。但当他们自己的生命安全和抢救文物摆在一起时,他们没有犹豫。
暴雨那天,弓春菊坐在纪公庙的大殿里守了一夜,随时监控水位。电工刘崇师傅,听说家里进水了也没顾上回家看看,等确保纪公庙安全后到家时,家里已灌水,床在水上漂着,可他在安置好孩子后依然返回单位值夜班。
受暴雨影响,郑州博物馆新馆顶层有水灌入展馆,陈列在低楼层的文物必须紧急转移到安全展区。就在大家抢运文物的时候,7月21日凌晨4点郑州博物馆新馆接到通知,馆内人员要在一小时内撤离,因为附近常庄水库上游的郭家咀水库有溃坝风险。
“我们学文物考古的这些人,第一概念就是文物是最重要的,所以当时让我们撤离的时候,大家那么多人,(包括)90后的孩子们都不撤,而是先搬运文物。几十名员工连续作战,及时将文物转移到安全展馆。”郑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尽管郑州的文物工作者拼命守护,令人心痛的事还是发生了,“国保”级土遗址——荥阳故城的城墙多处受损(注:土遗址是指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遗址)。
这座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墙,最开始有20多米宽,随着岁月的侵蚀,最窄的地方已经只剩三五米宽了。所以一遇大雨,阎书广就非常担心墙体塌落。
荥阳城土遗址受损后,阎书广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郑州市文物局非常关心,相关领导到现场及时制定抢救性方案,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联系文物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先行进行抢救保护。这一点我觉得做得非常好,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是在抢时间,如果要走程序,文物保护的资金申报审批这一套走下来,按往年的经验,大半年时间都过去了,那咱们城墙就塌得更狠了。”
纪公庙被暴雨冲刷的痕迹明显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韩阳 摄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是全国典型的文物资源大市。
郑州的文物保护工作近年来卓有成效,但制约文物事业发展的矛盾也依然突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郑州市文物局方面获得的一份2020年的资料显示,郑州长期处于中华文明起源、发展核心区,地下规模宏大的古遗址、古城址等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文物总量位居八大古都第二。但是,郑州的文物事业起步较北京、西安、洛阳、安阳等古都晚了近半个世纪。
数据来源: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获得
“除了文物本体安全以外,文物周边环境在重大自然灾害中遭受破坏也会对文物本体安全产生威胁。意味着文物保护理念需要加快更新,将文物保护由修缮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由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文物依存环境的统筹保护转变。这种转变,不仅需要意识的提升,也需要保护资金的同步配套,毕竟加上文物依存环境的整体保护,工作投入会成倍增加。”郑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