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金融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需要在承认文化经济也是新经济这一前提下,在构建新经济金融服务体系的框架下发展文化金融。
◎金巍:随着文化产业与金融之间的不断磨合,“两层皮”的现象正在弱化,一些市场逻辑也正在形成,换句话说,文化金融发展的合理路径已经产生了。
每经记者 张寿林 北京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廖丹
6月1日,修改后的《著作权法》开始施行,意味着文化金融核心内容之一——作为文化资产的著作权在法律层面获得进一步保护,文化金融发展因此得到更坚强的护航。
新的历史际遇,又将蕴育出文化金融哪些新的可能?对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称“NBD”)专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所所长金巍。
适逢金巍出版新著,他对文化金融的发展做了系统思考。他通过新著《文化金融:通往文化世界的资本力量》搭建了文化金融观察与分析的一个合理框架,对“十四五”时期继续借助文化金融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金巍在专访中提出,需要在承认文化经济也是新经济这一前提下,在构建新经济金融服务体系的框架下发展文化金融。
他还提出,文化金融发展的合理路径已经产生,只要外部环境不出现大的负向变化,文化金融发展本身就会一直向前,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NBD:文化金融获得新突破,需要建立在对其系统思考之上。您在新书《文化金融:通往文化世界的资本力量》中提到文化金融的基础逻辑。请问基础逻辑具体是什么?
金巍:这里所谓的基础逻辑,是指在研究视角下文化金融得以存在的规范性和规律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认识和语境。
文化金融是指基于文化产业的金融活动及相关体系。文化金融是个新兴事物,文化金融实践在国外比较丰富。但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学术研究范畴,文化金融却是中国的一种创造。
我们需要说清楚什么是文化金融,其中的逻辑基础是什么。比如,文化金融的“文化”是什么?我们坚持这个“文化”主要指的“文化产业”,因为是文化产业为金融服务提供了逻辑基础,没有产业,金融服务将“无的放矢”。金融与公共文化供给的关系是文化金融中的不典型的一部分,并不构成文化金融存在的逻辑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引申出更进一步的逻辑,那就是文化金融的“天职”是服务文化实体经济,具体来说就是要服务文化产业,不遵从这个逻辑,就可能走向文化金融的“虚拟经济”。
NBD:在新书中,您搭建了文化金融观察和分析的一个基本框架,请问具体是怎样的一个框架?
金巍:这是我对文化金融进行观察时由各种视角形成的一种结构。对文化金融进行研究时,一般有“从金融到文化”和“从文化到金融”两种研究路径,这取决于研究者的观察视角。这本书的主要路径是“从金融到文化”的,也就是从金融的基本命题出发,结合文化产业特性发现文化金融的运行规律,这是我作为观察者的主线。
在这个主线上,我对文化金融的观察是从学理解释、实践分析和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展开的。第一方面,是关于文化金融的概念、观点和基本理论的,这个方面是要从基本逻辑上取得一个学理上的合理性。这也是本书的第一部分,名为“时代芳华”。
第二个方面,是从实践层面观察文化金融,文化金融实践活动会形成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与前面的学理解释形成共鸣。从实践层面,也需要对文化金融的发展进行趋势上的分析。这是这本书的第二部分“静水流深”。
第三方面,是从金融服务体系建构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因为金融机构及其体系始终是文化金融发展中更具话语权的一方面,从金融服务体系角度看待文化金融服务问题,往往能够与金融机构取得更广泛的共识。这个角度的观察和分析,涉及几个重要内容:文化金融产品、工具的创新,核心是“文化金融产品专属化”;机构方面针对文化金融的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核心是“文化金融机构专营化”;文化金融市场服务文化产业问题,核心是“文化金融市场专门化”;文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是“文化金融基础设施专业化”。这是本书的第三部分,名为“基业长青”。
NBD:在您看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文化金融发展水平是否有密切关系?文化金融重要吗?
金巍:根据我们的研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金融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因而文化金融是非常重要的。
从政策角度上看,文化金融是文化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了推动文化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而进行的制度设计,这种政策对资本进行了“导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本供给。
2009年开始,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开始出台文化金融专门政策,2014年,文化金融政策在国家层面开始进入专门化阶段,文化产业的融资市场持续走高。我们对文化产业融资规模增长和文化产业增加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014年之后,我国文化产业融资规模上升曲线高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上升曲线,处于迅速增长的时期,这段时间在文化金融政策驱动下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的资本更多地进入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这得益于文化金融发展的强力拉动。
虽然2016年后的文化产业融资规模开始出现下滑,但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稳定在11%~13%这个区间,因为文化产业项目多为中长期项目,一般会在5~7年间开始有较大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文化金融的前期投资效果还在持续,所以在融资规模下降的情况下文化产业增加值未出现明显下降态势。
当然,除了规模增长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今后我们也要注意一些文化产业发展与资本之间关系的其他问题,比如文化消费的权利与公平问题,资本驱动下文化产品价值导向问题等等。在发展中,如果不重视规范发展,资本有可能会对文化产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直至影响产业发展走向。这是任何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时都会遇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
NBD:相对于科技等领域的金融支持,请问文化金融发展为何相对滞后?
金巍:我经常拿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作类比,这两者之间确实有较多的相似性。比如无形资产在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当中的地位就很相近,只不过科技金融关注的是专利,而文化金融更多关注的是版权。
两者比较起来,文化金融为什么相对落后?我想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从现代经济发展历程上看,科技与金融之间的现代经济关系发展得更早,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就形成了较为紧密的产业关系。
二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技术变革首先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技术会形成新的物质消费品,文化会附加于物质消费品,这两者之间,前者的经济价值更易评价,所以金融参与的动力也比较充分。
三是科技金融从微观操作层面更有逻辑,比如无形资产评估中专利权的评估比版权的评估更有体系性。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文化产业或文化经济在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我觉得需要在承认文化经济也是新经济这一前提下,在构建新经济金融服务体系的框架下发展文化金融。
NBD:请问您对中国文化金融迅速壮大是否有信心?
金巍:文化金融发展虽然快,但是横向比较起来,其实还很弱小。从体系上看,文化金融发展还存在一些重大的缺陷,比如说基础设施薄弱,这导致很多关键问题无法得到解决。这几年文化金融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本来应该大力发展的文化产业股权融资,这两年遭遇腰斩。我对文化金融发展还是有信心的,这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金融在未来发展中非常重要。文化金融是不是重要,取决于文化产业是不是重要。而要发展文化产业,就需要更多的资本注入,需要更高效的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不可能只依靠财政投入来发展。
二是随着文化产业与金融之间的不断磨合,“两层皮”的现象正在弱化,一些作为体系要求和生态性要求的东西开始形成了,一些市场逻辑也正在形成,换句话说,文化金融发展的合理路径已经产生了。所以,只要不是外部环境有大的负向变化,文化金融发展本身就会一直向前,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NBD:请问我国文化产业若要迎来新一轮繁荣发展,还需要怎样的内外部条件来支撑?
金巍:现在文化政策环境是比较好的,文化产业在“十四五”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同时也包含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战略内涵。
在“建成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下,我想社会各阶层应该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因为要建设文化强国,就必须发展文化产业。这是文化产业迎来新一轮繁荣发展的思想前提,也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支撑。
下一阶段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需要强化三种内部要素的支撑,也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驱动力。
一是制度要素,也就是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的机制制度建设,从经济学上,制度也是内因,尤其是相关的机制设计、产业标准及产业文化等。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核心问题是文化市场体系的体制机制建设。
二是技术要素,数字经济来了,信息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问题,都要纳入数字文化产业或数字文化经济这个的新语境中来考虑。善用现代数字技术,能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三是资本要素,也就是我们今天谈的文化金融问题,没有资产支撑的文化产业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文化金融不仅是资本供给问题,没有资产市场支持的文化产业也缺乏市场基因,没有长久的市场竞争力。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