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的巨大资金,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市场资金来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 在投资时,个人投资者一方面可选择从事环境友好型项目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则需要关注企业的ESG信息披露情况,如果公司对外关注环境和社会效益,对内公司治理良好,代表着这是一家高质量、值得投资的公司。
每经记者 张卓青 每经编辑 易启江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十四五”规划中多次提到“绿色”一词,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央还提出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绿色经济发展目标
这也意味着中国将逐步告别依靠高资源投入、高环境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而慢慢迈向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来获得的高质量发展。
近期,“碳达峰”和“碳中和”也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词汇,那么,究竟绿色金融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我国的绿色金融领域存在哪些投资机遇?作为个人投资者,能够如何参与到绿色金融的投资中分享高质量发展的红利呢?
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了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他认为,在碳中和的目标下,绿色金融未来有三大方向的投资机遇:新能源行业、传统行业的低碳改造、绿色衍生品投资。
NBD:“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实际上,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存量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您认为绿色金融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之下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康勇:绿色金融对于实现“30.60”目标主要可以发挥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一、为“双碳目标”的达成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目前针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已经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例如,根据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测算,为实现“30•60”碳目标,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约139万亿元,年均约为3.5万亿元,占到2020年GDP的3.4%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左右,长期资金缺口年均在1.6万亿元以上。
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市场资金来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点之一。与散户相比,机构投资者往往投资经验更为丰富,投资理念较为成熟,也更容易对被投资公司形成影响。目前机构投资者对企业ESG信息披露愈发关注,可以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更多机构投资者成为绿色投资者,建立ESG投资策略体系,将ESG纳入投资决策考量中,筛选可创造长期价值的企业。
NBD:要落实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您认为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
康勇:第一、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项目分类标准不统一,存在与碳中和目标不完全匹配的情况。2021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剔除了“煤碳清洁技术”等化石能源相关的高碳项目,但其他绿色能源的相关标准如《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及《绿色信贷指引》中还未做相应调整。
类似的口径不统一的问题也存在于例如核能项目的认定上。建立全国统一的绿色项目认定口径不仅可以简化绿色金融的操作流程,加快普及力度,也可以确保绿色项目符合实现碳排放目标的要求。
第二、环境信息的披露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充分的环境信息披露是金融体系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产业的重要基础。我国目前虽然尚未强制要求所有企业披露碳排放和碳足迹信息,但今后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相关信息披露的要求将会愈加严格。
目前,央行已经明确表示持续推动金融机构、证券发行人、公共部门分类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和规范性是绿色金融相关的重点工作之一。
第三、激励和约束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需要考虑其收益能否覆盖成本和风险,但部分绿色金融项目的投资周期长、回报率较低,部分社会效益不能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如何保证绿色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更好地调动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成为关键。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此前已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如央行的绿色再贷款、绿色MPA考核等,一些地方政府也对绿色项目开展了担保、贴息,但效果和力度仍待进一步加强。
NBD: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未来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创新呢?
康勇: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起步较早,目前绿色金融产品已经涵盖例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涉农绿色保险、清洁能源保险、绿色信托等。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未来相关的碳金融产品有望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创新,例如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绿色权益抵质押贷款业务将为碳排放交易参与主体提供专业化的融资服务。
NBD:您认为我国的绿色金融领域存在有哪些投资机遇?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可以如何参与呢?
康勇:随着国家倡导、政策支持、多方参与者进入绿色金融领域,绿色投资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绿色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实现环境与经济效应双赢的目标行为。
为实现“双碳”的目标,亟需大量的投资来推动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行业发展,实现以金融化手段完成经济低碳绿色转型的发展目标。预计未来在碳中和的发展目标下,将催生三大方向的投资机遇:
第一、新能源行业迎来快速发展:受到“碳中和”的推动,以光伏、风电、特高压、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其中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将逐步替代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特高压与能源互联网是清洁能源运输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在能源消费端,未来电动车将逐渐替代传统汽油和燃油车,因此新能源汽车的产量与投入将快速提高。
第二、传统行业的低碳改造带动投资需求上升:在环保治理过程中,传统行业将逐渐进入低碳改造和产能升级阶段,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绿色发展。如石化、化工、金属、建筑等高碳排放行业,已逐步进入产业优化阶段。未来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全面推广,传统行业在实现节能减排的情况下,受“碳中和“助力,将扩大碳配额的盈利空间。
第三、绿色衍生品随着交易和体系标准化扩大投资空间:我国的碳市场交易制度仍不规范、交易规模较小、品种还不够丰富,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对于绿色衍生品的尝试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但随着今年1月广州期货交易所被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设立,预计未来碳金融市场体系将不断完善和标准化,绿色衍生品将得到快速的提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投资空间。
在绿色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投资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早在2017年,我国就已有个人投资者的绿色金融债券,让投资者参与进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个人投资者,其绿色投资行为对企业提升ESG意识可以产生良性的助推作用。
在投资时,个人投资者一方面可选择从事环境友好型项目的上市公司,另一方面则需要关注企业的ESG信息披露情况,如果公司对外关注环境和社会效益,对内公司治理良好,代表着这是一家高质量、值得投资的公司。
此外,个人投资者也应加强自身环保和环境政策意识,关注绿色消费、绿色投资、居民环境保护等,在绿色投资决策中能够理性投资并实现推动建立绿色经济体系的作用。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