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为70148亿元,占GDP比重为7.08%。但当前我国健康产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
◎中国自身超大规模的健康服务市场优势,有利于积极引进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优质健康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国内日益升级的健康消费同时,可以不断扩大国内健康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
每经记者 张怀水 周程程 每经编辑 陈旭
近年来,我国大健康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目标,到203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16万亿元。中国大健康产业成长空间巨大。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期间,大健康产业发展将面临哪些机遇?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如何为传统健康产业赋能?另一方面,新冠疫情让全世界都意识到,建立人类卫生共同体刻不容缓,在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同时,国内的健康产业该如何与“一带一路”连接?这又将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健康产业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4月2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召开期间,《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进行了专访。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右一)参与博鳌亚洲论坛活动 每经记者 张怀水 摄
NBD:当前我国健康产业的规模如何?“十四五”期间,大健康产业发展将面临哪些机遇?
张毓辉:据我们核算研究,2019年全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为70148亿元,比2018年增长12.4%,占GDP比重为7.08%。总体上看,我国健康产业呈现出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将进一步升级,而新冠肺炎疫情也让全社会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健康相关产品和服务需求将显著增长,互联网医疗等新消费加速释放,健康产业发展有望迎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
具体包括:人民群众对于保健、防护、消杀类产品以及健身、康养、线上问诊、线上药店等健康服务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为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健康产业范围广、链条长、关联性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发展健康产业提出了必然要求。
同时,创新驱动、扩大开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强化服务业发展、扩大内需等方面政策和制度环境的持续优化完善,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精准医学、基因编辑、生物工程技术与新材料等领域的突破,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融合业态和服务模式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NBD:您曾提到,当前的健康产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那么最需要解决哪些突出问题呢?
张毓辉:在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我国健康产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很多地区在健康产业发展初期,存在公共服务功能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等“瓶颈制约”,或由于市场盲目投资导致大量资源闲置和浪费,部分地方健康产业发展出现市场目标趋同、重复建设、同质竞争等情况,极易形成新的结构性问题,不利于组团发展、形成合力。
二是优质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较为单一,供需结构失衡等的问题依然突出。社会办医普遍以中低端医疗服务为主,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较为单一,针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专业性、规范化的健康咨询与管理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端需求严重外溢。优质健康产品供给同样不足,先进产品以仿为主、以进口为主的局面尚未改变。
三是产业融合和集群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健康产业总体缺少具有较强引领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品牌效应不强,对关联产业带动效应较弱,产业链短而不全,对关联产业带动效应有待提升;部分地区仍以“粗放式”招商引资方式发展健康产业,重引进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对项目质量与综合效益考虑不够,所引进的项目相互之间缺乏产业活动上的联系;许多“健康产业集群”大多呈现出一种松散的地理集中特征,各自发展,缺乏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与协作,产业集聚效应有待提升。
四是产业发展关键要素短缺。
主要表现在人才短板突出,高端医疗保健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普遍供给不足。此外,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医产学研企协同创新不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医疗器械等产品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薄弱,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亟待提高。
五是制度标准和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对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机构设置标准、服务标准、人才标准、技术标准较为缺乏,现行以行业、机构为对象的分业监管模式极易造成监管缺位或不到位,难以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金融、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等专业性服务发展不足。
NBD:您刚才也提到了健康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请问数字经济和互联网+如何为传统健康产业赋能?
张毓辉: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驱动力,为推动传统医疗健康产业体系转型升级、释放潜力带来新动能。
张毓辉 图片来源:博鳌亚洲论坛官网
一是可以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变革。数字经济、互联网+等新技术可以推动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从关注诊疗向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转换。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时进行疾病监测和评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行为干预,推动高效高质、低成本的康复护理和慢病管理,减少疾病风险。
同时,物联网蓬勃发展带来各种智能健康设备,例如运动手环等逐渐普及,用户能够便携地检测自身体征状态,突破空间限制。一些企业的智能健康平台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户健康信息,对用户进行健康评估,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是可以推动健康服务提质增效、改善体验。目前,医疗健康消费升级,更加注重个性化、品质化、强体验的健康产品和服务。
基于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可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快速的健康服务,如智能导诊、分诊等智慧就医服务,检查结果数字化存储和传输,AI医学影像、AI辅助诊断等,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健康服务,如手术机器人突破生理极限。
三是可以推动生产流通体系变革。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药物研发流程的重构和优化,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在生产环节,可以提高医药生产效率、促进安全管控升级。同时,在医药流通环节,带动了医药电商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四是可以推动卫生健康行业治理能力增强。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医保智能审核监管、异地结算平台等可以有效助力医保支付效率和控费能力的提高。利用人工智能开展医院管理可以在技术层面上做到更加精准,减少人力成本,简化运营方式,提高运营效率。
五是突进数字化医药研发。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药物研发流程的重构和优化,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成为健康产业受到广泛欢迎的新业态 图片来源:新华社
NBD:在您看来,国内的健康产业如何与“一带一路”连接?
张毓辉:要逐步形成“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集政府间政策合作、机构间技术交流和健康产业交流为一体的系列卫生合作论坛。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医疗旅游和养生保健服务,与周边国家建立跨境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与此同时,要扶持有实力的医药企业境外投资设厂,鼓励在双边协商的基础上减少贸易壁垒。
此外,要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走出去。例如鼓励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成立国际医疗部或外宾服务部,为境外消费者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在边境地区建设民族医药产业区等。
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健康产品与服务质量意识,提高医药和医疗器械质量检测和评价能力,加强生产质量监管力度,确保健康相关产品和服务质量。完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建立多语种的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网站,加强国家旅游形象宣传。
NBD: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健康产业,巨大潜力体现在哪里?
张毓辉:一方面,中国自身超大规模的健康服务市场优势,有利于积极引进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优质健康产品和服务,在满足国内日益升级的健康消费同时,可以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作用,吸引更多全球医疗健康产业链相关企业落户中国、加入区域产业链集群,不断扩大国内健康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
另一方面,智慧健康快速发展,为对外服务贸易提供新的契机。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方面,走在全球前列,依托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智慧健康服务快速发展,国内相关服务企业出口市场空间日益打开。
此外,传统中医药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放异彩,在调整健康状态、疾病康复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应当加大科研投入,注重传统服务创新发展,鼓励企业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