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陕西自贸区四年记:一场不断加压的创新改革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4-09 17:19

    每经记者 任钢    每经编辑 毕华章

    又是一个春天。

    2017年的4月,陕西自贸区作为中国第三批自贸区成员正式挂牌。四年时间,众多“陕西经验”向全国推广,陕西自贸区正逐渐成长为陕西扩大对外开放的强劲引擎与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如果说“一带一路”倡议,为陕西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那自贸区建设,就为陕西的经济发展插上了翅膀。

    从投资、贸易、金融、法制、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的不断探索,到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逐渐改变,陕西已经迈入它的自贸时代。

    以去年的数据看,陕西自贸区以全省不足1/1700的土地面积,实现了新增企业数占全省新增企业数1/14,创造了全省7/10的进出口贸易额,吸引了全省近1/6的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省的近1/2。

    正如改革开放从东部沿海一路向西延展,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沿,也正在担负起内陆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引擎的重要使命。

    在西北打开一扇窗口 

    4月7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厅,陕西自贸区四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

    陕西省商务厅副厅长、省自贸办副主任王宏伟介绍陕西自贸区的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的165项试点任务已全面实施,形成创新案例511个,其中大型机场运行协调新机制、“全球云端”零工创客共享服务平台等21项改革创新成果被国务院或国家相关部委发文在全国复制推广,8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

    从2016年8月31日批准设立,2017年4月1日挂牌,陕西自贸区走过了四年历程。

    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自贸试验区,陕西自贸区的设立,事实上为西北区域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让内陆地区通过政策改革,享受与沿海沿边地区同样的便利。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陕西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是联结“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重要枢纽和“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陕西设立自贸区,对于西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〡陕西自贸区西安管委会

    特别是国家对陕西自贸区的战略定位是: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

    “开放”“一带一路”都是高频词汇。

    而陕西四年来取得的成果,可以说是对这一战略定位的最好回应。

    诸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聚集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合作及人文交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等多个方面均建树颇丰。

    仅西安区域,自2017年4月份揭牌至今年3月底,新增市场主体60086家,注册资本7460.53亿元;外商投资企业469家,注册资本16.81亿美元;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705家。在推动全市、全省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做了先行探索。

    这些建树,都是在不断加压的创新中完成的。

    “跨省通办”连接黄河流域 

    不妨具体来看西安区域的改革创新。

    去年11月,在西安居住的孟女士来到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专窗,提出希望在山东开办一家企业。

    这在以往是绝对不可能的,当事人只能前往注册地办理。

    但西安市市场监管局经开分局工作人员却根据孟女士的要求,立即与济南市进行业务对接,现场指导申请人通过“山东省政务服务网”进行全程网上申请办理,1个小时即办结了企业登记注册。

    次日,济南市市中区行政审批局审核完成,并通过EMS向西安发出了首张沿黄河流域“跨省通办”营业执照及印章等资料。

    两天后,山东济南市的王先生、马先生也通过类似的方式先后办理了两张西安的营业执照,实现了“山东申请,陕西发照”的“跨省通办”。至此,西安市商事登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陕西、山东”两地企业登记互通的“跨省通办”业务全覆盖。

    图片来源〡陕西自贸区西安管委会

    去年9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提出140项全国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清单。

    西安市和济南市同属黄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人员交流频繁,经贸往来密切,企业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需求强烈。

    去年10月中旬,两市率先就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开展密切沟通和对接,达成协同推进“跨省通办”政务服务合作机制。

    以异地办理商事主体登记为突破口,梳理跨省通办高频事项,在两市的政务服务大厅设置“跨省通办”专窗,破解企业反映强烈的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的难题,推动企业异地“跨省通办、一次办成”,着力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

    除了与济南,“跨省通办”业务还与兰州等黄河流域省会城市以及江苏无锡、广州南沙合作开展,越来越多的政务事项“就地办理、就地办成”正在成为可能。

    金融改革助力小微企业 

    “没想到会这么快!”一家上海的小微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在获得了长安银科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银保理)的数百万美元融资后,这样感叹。

    而这完全得益于陕西自贸区西安区域的一项制度创新——国际保理美元融资新模式。

    这种模式突破了外币融资业务只能由商业银行开展的限制,改变了商业银行仅对有足够抵押和担保的企业开展保理融资业务的现状,解决了中小微外贸企业不能通过商业保理开展外币融资业务的限制。

    这一模式下,中小微企业通过线上申请,最快3天就可获得美元融资,如果是入驻亚马逊等主流电商平台的企业,当天受理、当天即可放款。从目前已发放的美元融资落地情况看,平均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3%以上。另外,规避了出口企业汇率波动风险,更好地支持外贸企业“走出去”。

    图片来源〡陕西自贸区西安管委会

    陕西自贸区经开功能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粉巷财经(ID:nbdfxcj),美元融资业务的开展,为从事外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带来极大利好。

    “比如浙江耐乐铜业有限公司是马来西亚松下空调器有限公司的供货商,在出口收汇未收回时,通过长银保理的应收账款获得了295万美元融资款,纾解了已出口但尚未收汇期间的企业资金紧缺问题,保证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上述工作人员称。

    在陕西自贸区浐灞功能区,“通丝路”陕西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已入驻185家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交易额1900万元。

    “通丝路”平台是陕西中小微出口企业和需精准扶贫的农户,将陕西特色产品推向全球市场的B2B综合性服务平台,可帮助对汇率避险能力较差的小微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提高结算效率和节省汇兑费用。

    2019年,“通丝路”平台成功入选商务部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批全国“最佳实践案例”。

    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李群刚表示,通过一系列创新探索,西安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例如,高新功能区聚集了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及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浐灞功能区通过会展产业带动金融、文旅、商贸产业发展,初步搭建了“会展+”产业体系。

    促进国际国内市场良性循环 

    “不管是国家、省上还是市上,考核机制就推着我们必须创新,往往在服务企业,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种创新点就诞生了。”一位经开区自贸办工作人员解释,“自贸区就是给市场松绑,给企业松绑,我们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企业为市场服务。”

    事实上,无论是开展“跨省通办”,还是搭建“通丝路”平台,自贸区都是在为企业、为市场创造更好的环境。

    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铁山告诉粉巷财经,四年来,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紧扣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围绕为国家创新试验制度、为陕西发展构建新格局的战略使命,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差异化改革路径,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为陕西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自贸西安区域,最令人关注的是如何将西安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并向周边地区辐射。”

    图片来源〡陕西自贸区西安管委会

    王铁山说,“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与西北其他四省区的合作,共建、共享这一对外开放平台。作为主要承载区的西安区域,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机制,努力将自贸西安区域建设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点,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贡献更多自贸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4月8日商务部例行记者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商务部将积极支持自贸试验区立足战略定位和特色优势深入开展制度创新,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促进国际国内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的良性循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做出新的贡献。

    王铁山建议,下一步,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应以科教文旅作为突破口,形成自己差异化的优势。

    以西安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互动与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与民间科教活动往来,推进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把西安建设成中国西部和“一带一路”沿线的科学教育重镇。


    本文来自粉巷财经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澳柯玛:减持计划时间已过半,刘金彬、郑培伟尚未减持股份

    下一篇

    安信证券给维持高能环境买入评级:布局“大固废”环境系统服务,业绩快速增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