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智慧视觉产业迎重要窗口期 数据表达不到位与人才匮乏成两大瓶颈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3-30 15:54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表示,“现在接到‘云脑’上的摄像头,与我们真正希望的状态还是有距离。当前的城市大脑几乎是‘有脑无眼、有眼无知’,即它跟真正的智能之间有一个鸿沟,如何跨越这个鸿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他提出,城市大脑应该向人脑学习分工协调,借鉴生物系统解决视觉感知问题。

    每经记者 陈鹏丽    每经编辑 魏官红    

    人工智能时代下,中国智慧视觉产业迎来发展机遇,即将步入千亿级别产业规模。

    3月29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由珠海市人民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办的2021智慧视觉产业珠海城市峰会暨华为机器视觉新品发布会上获悉,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III》,2020年我国智慧视觉核心产品的市场规模占整个人工智能行业的57%,达到862.1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高文出席峰会时表示,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必然,但当前的“城市大脑”的感知存在瓶颈,与真正的智能之间尚存鸿沟。高文表示,智慧城市的感知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采集到的视频数据表达不足。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师港浸大(UIC)校长汤涛则指出,中国智慧视觉产业人才发展的趋势是:高层次人才逐年增加、从业要求越来越高、薪资水平也越来越高等。不过智慧视觉人才发展也有瓶颈,从粤港澳大湾区来看,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非常稀缺。

    智慧城市的感知系统面临挑战

    3月29日,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华为签署了智慧视觉创新示范城项目合作协议,“华为珠海智慧视觉联合创新中心”也正式揭牌,双方将共同打造“全球智慧视觉创新示范城市”,将智慧视觉产业打造成珠海市的新名片。据了解,珠海高新区智慧视觉建设目标是,到2025年全区智慧视觉及相关产业规模要达到500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现场获悉,珠海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苏虎对外发布并解读了《珠海高新区智慧视觉白皮书》。白皮书提到,现阶段国内厂商在智慧视觉产业链中的端侧芯片、算法开发、硬件设备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的实力较强;但在云端芯片与传感器等领域,仍与国际先进企业存在明显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持续加大关键科技技术自主化研发,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国内厂商正在逐步突破诸多“卡脖子”环节,国产化进程持续加速。

    高文出席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城市要智慧化,最核心的是“中枢”,即城市大脑。当前的城市大脑存在感知瓶颈。他指出,现在的城市大脑有非常好的云脑算力平台,但是它的感知网络不太理想。城市大脑的感知大概90%是靠摄像头,剩下10%是靠各种各样传感器。“现在接到‘云脑’上的摄像头,与我们真正希望的状态还是有距离。当前的城市大脑几乎是‘有脑无眼、有眼无知’,即它跟真正的智能之间有一个鸿沟,如何跨越这个鸿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任务。”

    他还指出,智慧城市可采集的视频数据量很大,但大部分数据不太有效。一些社会上采集到的视频数据长则三个月、短则两周就会被覆盖掉。原因是,这些数据没有被结构化,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根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产生的视觉数据量是80ZB,其中有效分析将小于或等于3%。

    高文称,问题的根源是数据表达不到位,这也是智慧城市感知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他提出,城市大脑应该向人脑学习分工协调,借鉴生物系统解决视觉感知问题。数字视网膜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可行方案。据悉,数字视网膜采用先进视频编码技术,引入边缘计算,可通过标准化特征的提取、存储和复用,显著提升信息密度和价值。

    产业发展人才稀缺

    除了技术层面的瓶颈,中国智慧视觉产业人才发展也存在一定瓶颈。

    汤涛表示,虽然过去几年,国内的高等院校也在加大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人才培养,包括:开设计算机视觉有关课程、新增多项与机器视觉领域高度相关的专业等。培养人才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智慧视觉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型产业,因此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个产业)对人才的业务能力、工作经验、教育背景等方面都有非常强的要求。”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牵头编写的《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19~2020年)》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内有效人才缺口达30万人,其中计算机视觉岗位人才供需比为0.09,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仍稀缺。

    汤涛援引这则数据称,在智慧视觉人才上,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上一些城市或湾区还存在差距。在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17.5%;而旧金山湾区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劳动力比重达46%,纽约湾区达42%,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28%)。

    不过他也提到,国家及地方政府层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各种人才培育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试图促进产教融合,培养国家急需的技术人才。

    “智慧视觉的人才培养,产学研的合作协同、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很重要。校企联合培养核心人才,产业需求要融于教学体系。高等院校很多时候是在象牙塔里,可能是几十年不变的教材、几十年不变的体系,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发展时代,如何听到政府和企业的声音,对教学来说是一个挑战,但非常值得去做。”汤涛表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太平洋给予平治信息增持评级,定增加码5G,持续中标运营商集采,目标价格为35.84元

    下一篇

    长盛轴承:股东上海璀盛、陆忠泉、孙志华合计减持约156万股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