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克力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新经济智库(CiNE)院长
正如英国学者理查德·戴维斯的《极端经济:韧性、复苏与未来》一书直观反映出的,经济韧性往往在危机中得以识别。事实也是如此。在肆虐全球的大疫情下,具备坚强韧性、适应力、创造力及巨大潜能的经济体主动拥抱和推动着新的变革。今天,以新技术赋能为特征的数字化变革正在升级,将进一步增强经济韧性和释放发展潜能。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观察国家战略布局与宏观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接连用八个“数字”,充分彰显了对数字化变革的体认乃至尊崇。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上亿市场主体尤其广大中小微企业是扩内需、保就业、惠民生、促发展的有生力量。政府工作报告对市场主体给予了深刻关切,强调“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需要再帮一把”,继续帮助中小微企业纾困和发展,从减税降费、政务服务、公共基础设施、融资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的具体措施。
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即“数实融合”)实现路径,“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重塑生产力,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数字化是这场变革的主战场,为数实融合开辟了广阔空间。除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项政策对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继续加持外,以腾讯等为代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数字化助力,也正在增强实体经济抗击风险的韧性、适应力、创造力与发展潜能,助其越过数实融合鸿沟,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信通院数据显示,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由2005年的2.6万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5.8万亿元。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升,由2005年的14.2%提升至2019年的36.2%。
尽管由于数据测度口径不一等原因,对于数字经济的当下规模尚无定论,但随着数字经济成为贯穿“十四五”时期推动双循环战略的主线,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推动经济脱虚向实已越发迫切。
不容否认,当前实体经济数字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呈现出供给侧和需求侧错位现象。受行业壁垒、人才、信息化程度等多重因素影响,无论是行业还是区域都有突出的结构问题,在技术融合、基础环境、生产要素、政策机制等方面存在不少难点、痛点、堵点,不一而足。但从现状归纳来看,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官方表述,一是转型能力不够、“不会转”;二是转型成本偏高、“不能转”;三是转型阵痛期比较长,“不敢转”。其中,数字化经营能力的薄弱和缺失,是诸多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大量小商户小店铺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在数字化与智能化共同演进的平台经济格局中,任何一家企业,要么建平台,要么上平台。由此,共同构建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的数字化生态系统,是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及平台之上的众多中小微企业不约而同的现实选择。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体企业特别是小微商家要越过数实融合的鸿沟,必须加速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除了自身学习和努力提高,平台助力和技术赋能不可或缺。
不仅理论上如此,现实之中特别是疫情之下,平台更是这样做的。在疫情中,面对线下门店客流减少,客户服务场景发生改变的情况,线上化、全渠道、私域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数字化工具更是成为了中小企业抵御黑天鹅风险的一大利器。不妨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去年6月,微信支付面向平台超5000万小微商家发布“全国小店烟火计划”,在线下线上一体化、福利补贴、商家教育指南、经营保障支持方面输出四大数字化政策,助力小微商家、高效快速走出困境,实现增收。
其中,“线下线上一体化”是为小微商家加码提供的数字化工具能力,让更多小微商家在疫情中、疫情后快速实现线下线上生意一起做,帮助商家低门槛打造数字化经营模式,提高线上运营效率。福利保障方面,持续优化小微商户智慧经营资源体系,升级经营保障能力。同时,为便于小商家们及时快速掌握最新的数字化工具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经营管理分享内容,让商家快速上手线上经营,获得生意增长。此外,还为商家提供物料等营销支持,包括免费下载门店经营海报、智能播报音箱,帮助商家提升线下门店形象和推广能力。
从这个案例出发来考察,以微信生态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力量,正以其细致入微的数字化能力与优势,助力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进程,加速社会新经济数字化转型及普惠。尤其在新冠疫情影响的大环境下,通过低门槛、低成本、快部署的特点,平台生态内的数字化工具助力各行业企业快速应对冲击,增强其抵抗重大危机和风险的韧性,加速推动经济有序复苏和催化新型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