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疫情之下云之上:校园学子的生活百态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2-05 15:34

    每经记者 梁宏亮    每经实习记者 王思雨    每经编辑 杨欢    

    候机室的学生团队专区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一生仅一次的大学毕业典礼,是高校学子们既期待又不舍的一环。

    身穿学士服、手捧鲜花、在朋友和家人的注目下踩着红地毯迈入礼堂;低低头,校领导将学位帽上的帽穗,从右边拨到左边,再授予毕业证书;抬抬头,摘下头上的学术帽,挥手扔向远方......

    这是以往毕业季,校园里最令人憧憬和难忘的场景。而在疫情中的毕业季,毕业生们只能坐在电脑前,用摄像头来与朝夕相处了多年的同学和老师告别。

    线上毕业典礼,在离别中又多了一丝遗憾。“没有亲朋好友的到场,没有同窗同学的面对面祝福。”这种遗憾,留在了今年从香港中文大学管理专业毕业的芳子心中。

    这是疫情中的第二个冬天。不管是毕业典礼的举办方式,还是课堂学习和吃穿用度,甚至在过年是否回家的选择上,一年多以来,校园学习和生活都被深深所改变着。而另一方面,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解决学生们的烦恼与困惑,为他们输送冬季里的一股阳光。

    变化

    疫情最先阻碍的是学生与老师之间面对面交流。

    疫情发生后,各大高校不得不停止线下授课。学生们在家以线上的方式听课逐渐成为主流。“网课大军”的形成,也帮助了疫情期间正常教学秩序的恢复。

    芳子便是这“网课大军”的一员。自从开始上网课以后,她便感受到了线上课堂参与度低、和同学交流不方便等困难——与以往的线下授课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不过芳子是个乐天派,并没有因此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网课上着上着,也发现了其中的好处,“上网课也有好处,比如课程可以回放,所以对于学习主动性强的同学来说反而更为有益。”她说。

    当然,在芳子看来,课程的内容和质量不会因是线上而发生改变,并且老师会及时回复提问。虽然网课的质量实际上是有保障的,但她还是在期待线下授课那天能够早点到来。

    可惜的是,由于疫情防控要求,线下授课不仅没有重启,毕业答辩和毕业典礼也不得不搬到了“云上”。

    为减少人员流动,今年许多学校采取了“云毕业”的方式。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2020届研究生“自助式云毕业”,在手机前选择证书并比划出相应的手势,校长就会出现在手机屏幕上,为拍摄者“云拨穗”;南京邮电大学2020届研究生借助机器人云连线,帮助他们在现场接受学位证书授予;而苏州大学专门为毕业生开发了线上“毕业典礼平台”,通过AI技术让毕业生体验云毕业……

    芳子的毕业典礼也是在云上进行的。不过,对于她来说,这次“低调”的云毕业远远没有给她带来充分的参与感。

    “学院举办的线上毕业典礼,没有叫到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只是分别提了专业、系主任等等,也有一些老师给我们做了毕业致辞。”唯一有趣的是,当时线上毕业典礼的截屏霸蛮了朋友圈。

    但即使是这样也没能够取代她心中线下典礼的仪式感,如果时光重来,她还是希望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线下典礼。

    对于芳子的这种想法,许多学校也考虑到了。比如,为了弥补不能参加现场毕业典礼的遗憾,清华大学欢迎今年“云毕业”的同学们在未来回到校园,参加任何一场线下毕业典礼。

    包容

    云答辩与云毕业,对于高校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吃螃蟹”。

    阿罗是今年西南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他也参加了线上答辩。当听说要以线上方式完成答辩时,他并不感到惊讶。他说:“之前各种传闻要采用这种方式了,算是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接受。”

    “毫无经验的线上组织答辩看似很困难,但真正进行的时候才发现一切都很顺利。”四川大学的张老师是学院线上答辩的组织人之一,他对每日经济新闻每经商学院记者回忆道:“疫情一开始,学校便看到了线上教学的必要性,及时将教室的硬件设备升级换代。经过了一个半学期的线上办公,到了答辩之时,老师和学生都在心态上做足了准备。”

    “一些之前不愿意使用网络的老教师们,经过这场疫情,也慢慢地接受了网络工具。”在张老师看来,困难在于如何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同学们,在通讯硬件设备落后的情况下,顺利完成答辩。

    总体来看,今年的线上答辩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在各大高校周密细致的组织工作下,学生们只需要一台带有摄像头的电脑、一份电子毕业论文,就可以在天南海北完成答辩全过程,反倒更加轻松。

    线上方式在教学与答辩形式上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师生们的心态与情感倾向。这一点上,参与答辩的老师们变化更为明显。

    “如果是线下答辩,老师们往往会更严厉地指出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但是在线上,当遇到同学们答不上问题的时候,老师们表露出来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张老师说。

    这次云答辩的经历,让阿罗倍感轻松。他认为,这种线上答辩的方式会是未来高校学习、教学的一种趋势。

    不过,张老师的观点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未来技术条件即便更加成熟,线上方式也无法完全取代线下的沟通与交流。毕竟,学校更希望学生能够体验到面对面学习的过程。

    温暖

    一年以来,疫情的改变已经融入了校园的方方面面,同学们早已习惯这一系列的改变。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随时可见的消毒工具;进入课堂,老师和学生们都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在食堂里,餐桌隔板成为了一道安全的风景线……大家早已习惯于随处可见的隔离带和“一米排队线”。

    经过疫情的洗礼,学生们更具有了集体主义精神、规则意识。在疫情平稳时期,学生大面积回到学校参加线下授课。张老师意外地发现,同学们的配合度非常高:“除了疫情防控的配合,在个人作业以及其他安排上的配合度也很高。”

    “学生们在这个年纪更多信奉的个人主义,如果强制规定他们的行为,他们反而觉得被束缚了自由。但通过这场疫情,学生们不仅能够自发地在小事情上增进了配合度,也更能切身体会到在一个共同体下,自身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群体,激发了自我的责任感。”他说。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小马同学老家在湖北。她说:“从武汉再到大连,很不幸我都处在疫情中心,经历了集中隔离,开学封校,放假推迟。”

    1月19日,东北财经大学沙河口校区降为低风险区。当天晚上,校区学生们在班级群里收到一则通知:即刻组织学生放假离校。

    在后续的四天里,统计全校学生离校时间、免费核酸检测、启用包机、专列专车送别学生、微信群实时关注每位学生去留动态……学校以最大效率完成了学生离校工作。

    东财学子离校流程 图片来源:受访者小琪提供

    从宿管大爷帮忙提行李,再到大巴司机搬上搬下,最后到机场的大学生专用通道,全程护航的这段经历,让小马同学印象十分深刻:“6点钟的天还很黑,大巴车上的光线很暗,学生们自发地打开了手机的手电筒为老师照亮着窄窄的车厢过道。”

    因为学校一直在变动放假安排,东财金融学院的小漱同学在起初还有一些情绪。但当她用上学校为他们离校准备的防疫包时,不满的情绪随即消失了:“原来,学校一直细致,无缝衔接的安排、保护着我们。”

    期待

    新冠疫情已经成为了一场持久战,但是通过线上线下的安排,校园里的各项工作并没有被焦虑所笼罩。

    “有幸我背后是强大的祖国,免费的检测,免费的集中隔离,保障了我的安全;有幸我背后伟大的学校,在疫情复发的档口,做出延后放假的决定,在疫情结束的第一时间,组织学生有序离校离连;更有幸我背后家人的陪伴。”小马同学说。

    也正如来自东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小琪所说,“面对着不确定的未来,大家都在做好手头工作的同时,静静等待着疫情过去,等待世界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注:以上受访者均采用化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泰证券维持数据港买入评级:业绩符合预期,数据中心规模快速扩张

    下一篇

    华安证券维持万华化学买入评级: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速布局全球汽车材料市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