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前,黑龙江齐齐哈尔主产区每吨玉米的收购价还在2000~2200元之间,现在已接近2600元/吨,涨幅已达20%左右,最高甚至接近30%。
◎原料成本上涨导致饲料价格跟涨,有中游的饲料企业称近两月产品价格已“涨了三四波”,而传导至产业链下游的养殖企业,饲喂成本也已上涨了约两成。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玉米价格再次攀上高峰。
近一段时间以来,黑龙江、河北、福建等多地玉米价格均出现连续上涨,福建当地玉米价格已突破3000元/吨,最高达3050元/吨。
福州当地玉米现货价格(单位:元/吨)
作为重要的饲料用粮,玉米涨价也产生一系列连锁影响。有饲料企业坦言,“半年之内(饲料)涨价基本就没停过,最近已经涨了三四波了。”
到底什么原因造成近期玉米价格连续上涨?涨价幅度如何?涨价是否可持续?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展开了调查。
图片来源:新华社
黑龙江绥化市望奎县的蓝先生承包了250多亩土地种玉米,到目前他手里的玉米已经全都卖完了。
蓝先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2020年10月20日前后,就开始有人到当地来收玉米,“当时是每斤9毛钱,后来就1分钱2分钱的一直在慢慢涨。”
黑龙江省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7541万吨,连续10年位列我国第一。作为玉米主产区,黑龙江的玉米价格非常具有代表性。
“我当时卖的时候玉米水分比较多,价格是每斤1块钱(2000元/吨),现在已经涨到1块1了。唉,卖早了。”蓝先生感叹的同时也强调,最近因为疫情因素,当地已经暂停收购了。
齐齐哈尔的一位农户也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当地对农户的收购价是1.2元/斤(2400元/吨),前期也是从大约9毛钱1斤左右开始慢慢涨起来的。
齐齐哈尔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海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玉米的到库收购均价约为每斤1.295元(2590元/吨)左右,而大约3个月前,每吨玉米的价格还在2000~2200元之间,换句话说,短短3个月涨幅就达20%左右,甚至接近30%。
陈经理是某粮食深加工上市公司原粮收购部门的负责人,他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自己主要负责黑龙江地区的玉米收购,收购来源以农户为主,其次是国家政策性玉米和贸易商。
“2020年新季玉米上市后,价格一直持续上涨,只是每周涨幅大小不同。即便到了12月份临储玉米销售期,价格也没跌,只是持平。”陈经理坦言,整体上看,黑龙江元旦之前涨得稍慢,但也出现过一周上涨30~50元/吨的情况;元旦之后涨得则比较快,到现在涨幅已达到150~200元/吨。
陈经理介绍,他所在企业从农户手里收购的新玉米价格约为每斤1.1元,按照潮粮转干粮换算,相当于1.375元/斤(2750元/吨)。“这成本就很高了,我们是直接自用,如果贸易商收再加上烘干费用、保管费用等再对外出售,价格就更高了。”
哈尔滨当地玉米出库价(单位:元/吨)
他介绍,现在哈尔滨二等玉米主流销售价(出库价)在2820元/吨左右,三等玉米大约在2770~2780元/吨左右。
一位河北农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河北地区粮企的玉米收购价在1.4~1.5元/斤(2800~3000元/吨)。而福建南平一家生猪养殖企业的人士告诉记者,当地玉米价格已涨到3050元/吨。
玉米素有“饲料之王”之称,玉米涨价,自然也带动了下游饲料跟涨。
大北农集团天津科技园(天津昌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饲料年产能36万吨,主要业务为猪、鸡、鱼、虾配合饲料,猪、鸡、牛、羊浓缩饲料,牛、羊精料补充料生产,目前饲料销售主要覆盖京津冀晋等地区。
公司负责大华北地区的采购总监魏飞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20年下半年新玉米上市以来,大宗原料价格基本处在一个上行的过程,导致整个饲料产品价格也都跟随往上走。
“要说具体涨了多少次,从去年9月份之后不是太好数,这两个月大概就有三四波。”
魏飞解释说,大宗原料整体是受玉米涨价带动的影响。比方说他们收的玉米,元旦前后价格还是2700元/吨上下,现在已经涨到3100元左右了。
如此一来,像玉米副产物、小麦副产物等能量类的饲料都涨得比较多,氨基酸是玉米深加工的下游产品,价格也涨了起来。
“涨价的还有豆粕。”魏飞介绍,饲料原料大概分能量类、蛋白类以及一些其他核心的添加剂类。能量类代表性的就是玉米,豆粕(大豆榨油的副产物)是蛋白类的代表,豆粕也是从元旦前后涨起来的。“元旦前低点在3000元多一点,不到3100元/吨,现在43豆粕(按蛋白含量不同划分为43/46等)出厂价在4150元/吨左右,涨了1000多。”
魏飞说,现在豆粕很短缺,供货渠道就那么几家,大家都抢,物流车到油厂那边排很长时间的队,常常还等不出来。
陈经理所在企业也会有一些玉米副产物,需要跟饲料企业打交道。当问及最近是否经常给饲料企业发调价函时,陈经理表示,“正常情况每两周一变,但在市场行情调整比较频繁的情况下,就变成一周一调。”
原料大幅涨价,饲料企业能承受得住吗?又有何应对之策?
对此,魏飞表示,原料成本上涨,饲料肯定也得跟着涨。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开始用小麦等做替代,但还是有一定局限性,还在试探阶段。
“因为很多企业前期都用玉米做配方,换小麦之后畜种能不能适应、淀粉饲喂营养效果到底怎么样,也还要有个实验过程,所以只能是逐步地增加,不可能一下子全用小麦替代。”
图片来源:新华社
饲料涨价的影响也在向下游养殖企业传导。
在魏飞看来,饲料涨价对养殖企业肯定有影响,不过影响大小要看他们毛利多少。“利润高影响就比较小,利润低就影响大。”
魏飞认为,目前养猪企业的毛利仍然很高,整体饲料涨价只是影响了企业的部分利润,不至于没有钱挣。蛋鸡养殖企业的利润也还可以,但目前肉鸡的利润就不太行,相对而言,饲料涨价对这类企业的影响就更大。
春节将至,猪肉也迎来消费旺季,饲料涨价对生猪养殖企业的成本影响到底有多大?
“肯定会有比较大的影响。”魏飞说,猪企的饲料最主要的就是两种大宗原料:一是蛋白类的豆粕,一是能量类的玉米。玉米比元旦前后涨了400元左右,不到20%;豆粕比元旦前后涨了1000多元,涨了34%,综合算下来,猪企饲料成本至少增加20%。
前述福建南平的生猪养殖企业也很无奈:“饲料一直在涨价,后续可能还要再涨。我们也左右不了涨价。”
实际上,就在3个月前,福建当地的玉米价格与此前半年相比也涨了600元/吨,该企业曾对记者表示,换算下来,相当于玉米价格上涨带动生猪饲料价格上涨了360元/吨。如果加上豆粕等其他原料涨价,一吨饲料的价格估计会上涨超过400元。
尽管饲料价格全线上涨,魏飞表示,下游客户的需求目前还没有减少。
近年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
(从趋势看,近年来我国玉米播种面积有所减少)
谈及玉米涨价的原因,魏飞认为,从宏观上来看,首先是玉米整体的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即供应还存在缺口。
陈经理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认为,前些年玉米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国家为了保障农民收入,出台了临时收储玉米的政策,持续了几年,到2015年时,玉米库存接近1.25亿吨,库存偏大,就停止收购并开始推动去库存。因此到最近这几年,临储玉米是处在减少的过程中。
“实际上这几年国家在致力于调结构,一是调种植结构,调减种植端供应;一是调产业结构,提高深加工产能。”魏飞说。
陈经理也提到,这些年粮食加工企业的产能逐年增加。黑龙江从2012/2013年的1100多万吨产能,提升到目前将近2200万吨,增长了近一倍。
陈经理坦言,2020年玉米产量确实比上年同期有所减少,而与此同时深加工企业产能需求不变,甚至还有小幅增加,这样供需矛盾就显出来了。
蓝先生也提到,正常情况每亩地产量大约是1200斤,但2020年7~8月份雨水比较多,加上后期又连续出现几次台风灾情,不少玉米倒伏,造成全年的玉米产量有一定下降。
陈经理介绍,就黑龙江而言,2020年12月中旬临储玉米销售了150万吨,市场抢购局面得到缓解,而且年末银行收紧贷款,很多收粮的企业缺失资金,就限制了玉米价格的涨幅。而进入今年1月份之后,银行贷款发放下来,再加上春节临近,企业开始大量备货建库存,在市场上反应出来就是元旦前涨得慢,元旦后涨得快。
近年来我国玉米产量(单位:万吨)
(从趋势看,近年我国玉米产量已从高点有所回落)
“东北这边一般腊月23到正月15之间农民是不卖粮的,但深加工企业春节期间也不会停工,玉米一直在消耗,企业担心库存不足就要抢购,贸易商看深加工企业着急用粮,也在抢货,双方不断博弈,(玉米)价格就起来了。”陈经理说。
不仅如此,以前每年5~9月的市场需求很多都是靠政策性玉米来弥补,但现在国家临储玉米接近出清,就2021年来说,企业就得面向市场去采购了,贸易商也是看到可能会存在这个缺口,也在赌市场行情看涨的趋势。
农信互联原料分析师赵恬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下游贸易商、用粮企业担忧春节后玉米供应紧缺,提前加大玉米采购量,这也是玉米涨价的一个主要原因。
“豆粕价格上涨,除了与玉米相同的需求旺盛带动之外,最主要的是因为外盘美豆的大幅走高,带动国内豆粕持续涨价。此外,新冠疫情因素的影响,导致下游企业普遍提前启动了原料的备货。”赵恬说。
“确实是多重因素叠加。”魏飞说,一方面确实是疫情影响叠加春节因素,导致整个饲料加工产业链(养殖场、饲料厂、贸易商)各方都在集中备货;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因素还是供需结构发生了变化,加上贸易商囤积,否则也不会涨这么快。
对于后市走势,魏飞认为,因为近期大家抢货比较多,导致豆粕价格涨幅较大,后期各加工企业备足货开始集中生产之后,豆粕价格可能下降;但像玉米等大宗原料,如果整体供需还有缺口的话,后期虽然也会下行,但下行幅度可能不大。
陈经理也认为,受收粮成本和保管成本支撑,玉米后市应该会是一个逐步趋稳的走势。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