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全国首创!四川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让贫困户领工资、拿分红

    每日经济新闻 2020-12-10 18:14

    每经记者 张钟尹四川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陈星

    10月22日,秋高气爽,天气微凉。

    上午,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大乘镇双峰村的村民聚集在屏山县岩门韵绿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前,他们今天要领分红款。

    这不是普通的分红。

    屏山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乌蒙山集中连片贫困县,这钱是四川首创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带来的“红包”。

    在财政扶贫中如何进行模式创新,利用国家的“政策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探寻答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深入四川深山,探访贫困县、走访贫困户、采访扶贫企业主体,找到了股权、贫困县,分红、农民,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联系在一起的秘密。

    合作社的分红大会

    茶园里的分红大会

    “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兑现今年的保底分红,每户500元。”说话的是屏山县岩门韵绿合作社理事长张德兵,这次共有50户村民能领到分红款。

    村民们领取分红款

    可别小看这500元。买茶苗、买肥料……能干的事儿还不少。一位村民手里攥着刚刚领到的钱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茶叶我种得不太多,但一年也有六七千元的收入。”

    领完钱后大家并未急着离开,他们要继续参加公司开展的技术培训,而这种学习,如今在双峰村已成了常态。

    屏山县产茶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即产茶叶,屏山茶曾载入《辞海》。而双峰村是“屏山炒青”的主要产地之一。

    但以前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在茶叶上得到太多“好处”。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加上生产和加工技术落后,双峰村的茶叶附加值很低,平均亩产值才2000元。

    “以前我们种的本地茶叶卖不上价,一斤只有4~5元。”杨华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父亲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家里有病人要照顾,也不能出远门打工。”

    这不是杨华一个人的困境。双峰村的村民,很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这也不仅是双峰村的问题,更是四川省脱贫攻坚要啃下的硬骨头。

    四川首创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守着茶叶这块“宝”,日子却不能过得像清茶一般甘甜醇厚,怎么办?

    答案既在茶叶也不在茶叶。

    说“在”茶叶,说的是双峰人还得依靠技术致富;说“不在”茶叶,说的是不能靠老办法扶贫,模式要有突破和创新。

    技术好办,扶贫模式如何创新?如何让茶农真正参与进来,变输血为造血?四川省财政厅介绍了个好办法。

    屏山茶园

    2015年,四川省启动了资产收益扶贫试点。

    以双峰村为例,扶贫资金并不直接发给贫困户,而是注入合作社形成资产,再由合作社组织茶农以茶园入股,同时作为联结公司和农户的桥梁,负责按照公司制定的标准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户做好田间管理、生产质量达标的鲜叶。

    农户则以合作社社员或公司股东的身份,负责田间管理、鲜叶采摘销售,同时参加公司核心生产示范区、加工车间、对外营销等环节的劳务,享受公司保底收购、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物资配送等优惠。

    也就是说,农民和贫困户不再单纯地“坐等”扶贫款,他们要积极参与到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学技术、长本领、拿薪水、享分红,让他们真正获得良性发展的方法。

    这样一来,“公司+合作社+种植户(社员、茶农、贫困户)”3个主体也形成了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一笔扶贫款搅活了双峰村茶产业的“春水”。

    说到这样做的好处,四川省财政厅副厅长黎家远深有体会。他对记者说,这种模式不仅让贫困户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资产收益扶贫的“股金”,还充分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内生动力,让他们通过发展产业和就近就地就业获得“薪金”。

    在资金保障方面,四川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副处长李逢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财政资金注入企业时,企业需要签订协议,确保向贫困户发放保底分红和股权分红。

    这就是四川首创的扶贫模式。据介绍,全省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覆盖了15万余户贫困户,实现年户均增收800元以上。随着投入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逐步进入收益期,贫困户的收入还将大幅增加。

    目前,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已经在全国推广。

    从贫困户变成带头人

    资产收益扶贫不仅用活了扶贫资金,还创造出“1+1>2”的价值。2016-2019年,双峰村的合作社为26户社员和109户贫困户送上股权分红216万元。

    如今,双峰村126户贫困户户均有3亩茶园,每年鲜茶销售、茶企务工、股权分红、二次返利、物资配送等方面的户均收入达到4万元,全部实现了高质量脱贫。

    村里也从2014年之前无通畅公路、无硬化路段,到现在修成硬化通村通组路45.2公里,建成联户路、产业路83.7公里,改造住房99户,发展茶园新增茶园2000亩、改造低产茶园7000亩。

    村民收入大大改善,2019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8907元,2020年贫困人口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

    这绝不只是一串串统计数字而已。

    在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下,贫困户杨华购买了新茶苗,改种后茶叶越种越好,能卖到20元一斤,收入大大增加了。杨华目前种植的5亩茶叶,每年收入也能达到2万多元。

    除了茶叶收入外,杨华还告诉记者,在2016年、2017年他参加了扶贫技能培训,取得建筑工地泥瓦匠从业资格,有了技能证书后,打工容易多了,去年承包村里的厕所革命工程,每月收入有5000多元。

    今年52岁的兰光碧一边在茶园里忙碌着,一边快人快语地向记者介绍:“2014年以前,我们家里真的很穷,多亏了政策帮助,我现在种茶、养蜂、养猪,一年收入能有十来万,2015年已经脱贫啦。”

    不仅自己依靠好政策脱了贫,2016年,兰光碧还牵头成立养蜂合作社,带动村里人一起干,从贫困户转变为带头人。现在已有16户农民加入了他的养蜂专业合作社。

    通过资金的注入和茶农的加入,合作社和公司也实现了双赢。

    岩门秀芽茶业公司不断壮大,从2014年5月成立时的300万元注册资本,发展到2019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加工车间5000余平方米,年产茶叶300吨,产品467项指标符合欧盟出口标准。

    屏山茶园

    让弱劳动力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既有自然条件优良的成都平原,也有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的贫穷落后地区,这正是四川的基本省情。四川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2013年底,全省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5万,占全国7%;贫困村11501个,约占全国贫困村总量的10%。

    如何打赢这场硬仗?

    2015年,四川省财政厅安排了9000万元扶贫资金,在70个农民合作社开展试点,同时各级政府配套了1800万元的股权量化改革与农业产业链条延伸试点资金,用于支持15个农民合作社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

    近年来,四川省财政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累计投入12亿元支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

    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戴旭宏认为,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的运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一方面,通过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到组织主体中去,对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定向帮扶,实现了支持农业实际生产者的目标,避免了支农资金分散投入带来的偏差和重叠;另一方面,通过资产收益扶贫,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撬动多方资源,放大资金的支持效果。

    黎家远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贫困户优先股不能“一定终身”,脱贫后退出,由实施主体收回,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重新安排。已脱贫户给予一定巩固期(1-3年)优惠持股,期满后不再享受扶贫股权,原持有的扶贫股收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管理,用于救助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等困难群众。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因病因残致贫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对这部分贫困人口,区域发展、基础设施投入的边际减贫效果减弱,参与产业扶贫的效果也不太理想。资产收益扶贫不仅让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分享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且在收益分配时优先保障其收益,丰富了对深度贫困人口的精准扶持措施,弥补了脱贫攻坚的薄弱环节。

    正是借助这一系列的好政策,屏山县贫困户10765户42826人在2019年全部脱贫、78个贫困村2019年全部退出,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与中国市场共成长:戴姆勒乘商并举,深入本土化进程

    下一篇

    四两拨千斤!四川“政担银企户”联动扶贫,撬动贷款13.7亿,带动3万余人增收脱贫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