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近日举行的2020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与会人士表示,中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和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力推动汽车等消费升级。同时,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坚韧为未来出行发展变革提供了坚强保障,并有望重塑汽车产业。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出行习惯、出行服务模式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此次大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孟秋表示,疫情期间公共交通客运量明显下降。特别是疫情初期,受城市流动性下降、乘坐公共交通严格防控措施和部分线路停运等因素影响,客运量大幅下降。随着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客运量逐步回升,但较去年同期仍有较大降幅。
疫情初期,一些城市出台措施,鼓励个性化出行,如取消小汽车限行要求、实行临时停车费减免等,客观上提高了个性化、机动化出行的需求,特别是定制、预约、共享出行模式深受欢迎。许多城市推出定制公交、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促进了定制化、预约化等多元化公交的快速发展,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交通供给模式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城市交通的韧性。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从交通出行结构需求及长远趋势看,城市交通供给的特性、运行服务模式等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城市交通的基本逻辑不会因疫情而改变,倡导公交优先、慢行优先、绿色出行仍是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的核心理念。”孟秋指出。
疫情也催生了一些新业态、新方式。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表示,在主流的公共出行领域外,附加值高的末梢出行领域成为出行变革的巨大金矿,创新最为活跃。
疫情期间,在配送业务的“最后一公里”中,无人送餐车、无人物流车纷纷上线,更好地实现无接触交流、配送,避免交叉感染。这将进一步加快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步伐。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汽车产业正在经历100多年来最深刻的一场变革,支撑变革的是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实现绿色出行,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成本,改变出行体验。
在陈清泰看来,电动化只是变革的“1.0版本”,充分释放汽车产业未来潜能还有赖于智能化、网联化和出行服务的创新,使电动汽车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实现融合与对接。未来的电动汽车将是存储和消纳绿色能源的基本单位,是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将新一代移动通信、共享出行链接在一起的节点,将推动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建设,较大程度上破解长期困扰的能源、环境、城市交通等痛点和难点问题,重塑未来出行体验。
业内人士指出,《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这些政策从不同角度促进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协同发展。
“我国新能源汽车正由初级阶段转向中高级发展阶段,即由着重解决三电技术、提高安全性和破解续航短、充电难、买车贵、不安全等电动汽车自身的问题,转向以更多精力关注与相关行业和高技术的协同。”陈清泰指出,汽车已经由典型的机械产品转化为机械产品基础上的电力电子产品、互联网产品、电子信息高科技产品。这是一个“数据决定体验、软件定义产品”的移动智能终端。汽车的内核和边界发生了改变,传统汽车产业链正在大范围重构,未来出行产业链建设已见雏形。这涉及庞大的跨界高技术群,将为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提供众多应用场景,形成高新技术协同发展的大平台。
北汽集团原董事长徐和谊表示,汽车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推动下,将脱离单纯的交通工具属性,成为万物互联时代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连接人与交通的重要工具,从能源等层面助力智慧城市建设,建议重新审视汽车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抢占以车为基础设施的智慧城市赛道,推动智能交通与智慧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
本次大会发布的研究成果《重塑出行: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融合进化》指出,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深度融合带来出行方式与出行业态的重大调整。智能网联共享汽车作为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技术的载体和重要结合点,已成为新型出行生态系统的热点方向。
根据上述报告,共享出行需要与自动驾驶不断融合、相辅相成,实现共赢。智能汽车的技术与产品需要在共享出行场景中被验证及应用。未来,掌握自动驾驶技术的企业将积极拓展共享出行服务,同时共享出行运营平台将向自动驾驶领域进军。
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商的主要成本构成为车辆成本、运营成本和安全成本。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预测,2022年将出现完全自动驾驶车辆,2025年将实现完全自动驾驶车辆的量产,2028年所有的运营车辆将实现无安全员。未来出行将更加安全,交通效率将进一步优化,汽车利用率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