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过去社会资本为主力,还是在当下以财政、国企资金为主导的募资环境下,切实提高早中期投资效率和成功率可以说是控制风险、避免因亏损而造成投资人信心减退的唯一方式。——澳银资本董事、执行总裁 欧光耀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肖芮冬
大约在2015年之后,“全民PE”盛况下的粗犷投资热潮开始降温,社会资本在主动收紧的同时,政府资金成为创投基金的主力。政府资金的绩效考核与社会资本不同,早期VC机构的应对策略转变直接关乎基金募资的成败。
澳银资本是深圳、北京等市区多级政府引导基金合资格管理人。澳银资本董事、执行总裁欧光耀近日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的专访,他提及,创投需要从依赖制度红利转向寻求企业成长红利,发挥在特定细分领域的投研专长,立足一级市场提高投资效率和收益边际。
头部机构募资创纪录的消息仍然很多,即便是在行业大谈“募资难”的当下,依然有机构能够募得数十亿规模的基金。对此,欧光耀向每经记者表示,具备优秀业绩的机构在当下依然吃得开,只不过资金结构会发生变化,原本活跃的社会资本阶段性趋于保守,政府性质资金成为主力。
欧光耀指出,要说募资环境,主要还是取决于经济环境和自身业绩,2015年算是个分水岭。在这之前大量社会资本投向后期基金、Pre-IPO项目,希望赚明确的、快速的钱。过去全民PE热的兴起,有着多重背景。从煤炭、地产行业赚得盆满钵满的企业和个人,面临政策限制,急于为财富增值找到新的投资方向。而创业板开闸,动辄五六十倍的市盈率,无异给整个行业打了兴奋剂。但拿了大把资金的PE机构,顶着巨大的投资压力,在2010~2015年投了许多良莠不齐的项目。从8倍、10倍市盈率,到十几、二十,甚至更高市盈率,超出理性投资范围。2012年监管暂停IPO审核,大批PE基金退出无门,追风入场的社会出资赚得少、亏得多。
“2015年之后,政府引导基金发展迅猛。政府资金的主要目的是扶持战略产业,打造地区增长极,希望借助创投机构的专业,扶持有潜力的初创期、成长期企业发展,培育科技创新的先导力量,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参天大树。政府资金希望机构向上游走,加大对中早期项目的关注和投资力度。如何接住政府资金的考核,拿出漂亮的业绩,成为现阶段大多数创投机构的募资关键。”欧光耀这样说道。
澳银资本在2018年获得深圳市天使母基金的出资承诺,成为第一批与深圳天使母基金签约的本土VC机构。基金规模3个亿,分两期在2019年年中全部按时实缴到位,深圳天使母基金出资40%,深圳市坪山区政府出资20%。欧光耀告诉记者,政府出资比例达60%,说明澳银的规范管理及在早中期项目的投资业绩获得认可。
之所以讨论募资结构的变化,是因为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各类资金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也正因如此,欧光耀觉得VC机构应该在专注专业的基础上,以把握自身的投资节奏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最终,仍是唯以收益来对冲投资风险,这是对投资机构的最大考验。
欧光耀始终认为,目前的市场环境正在加速创投行业的洗牌,澳银资本也在变革的潮流中寻找突破,而如何在风云变幻中稳住自身的投资节奏是当务之急,这背后有一逻辑一直没变——投资应该从依赖制度红利向寻求企业成长红利转变。
“过去,创投行业的业绩事实上远没有达到社会资本的预期,随着社会经济增长趋慢,投资人的口袋也捂得越来越紧。无论是在过去社会资本为主力,还是在当下以财政、国企资金为主导的募资环境下,切实提高早中期投资效率和成功率可以说是控制风险、避免因亏损而造成投资人信心减退的唯一方式。”
他坦言,要在保证现有年均投资数量的前提下,投资阶段再向前移,培育及陪伴初创企业到成熟企业,获取企业价值增长的红利。而这本是VC的特质,只不过一直被想赚快钱的市场风气带偏了。“2009年之后,创业企业的规模增长快,尤其体现在已经盈利的项目上。但要做早期投资,对我们的真正考验在于要对没有盈利甚至尚未产生收入的新团队、新技术进行评估,评估他们的未来价值,以及是否具备成长性。”
相比之下,原来依靠政策红利的PE主要赌的是上市预期。在注册制推行之前,企业上市审批标准主要看企业的规模和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人无论价格贵贱,只要预期明确就可以砸钱,但这不仅摊薄了后期接盘的投资收益,也让规模中等偏小的VC机构难以介入。
吃制度的红利就是赌上市前后的差价,动辄三五千万、几个亿的投资规模,赚钱靠量;而优质企业的成长红利则是从早期投资开始,培育有前景、能够为社会创造未来价值的初创企业,不仅仅依靠IPO退出——在其高速成长的过程中,处处有价值变现的机会。“下轮退”或“隔轮退”都是很好的路径。
“投资前移,对专业能力要求就高,一方面,选择大行业,并打造自己擅长的细分专业赛道,把握细分赛道里不同阶段的商业投资价值;另一方面,不可只投不管,早中期投资要投管并重,整合各类资源,帮助初创企业越过业绩死亡陷阱。”欧光耀说道。
欧光耀对风控的理解便是,见好就收、及时止损,而择时的关键又取决于他对所有被投项目的分级把控,并鲜明地将“下轮退”或“隔轮退”项目作为核心管理部分。
他告诉记者,澳银的投后管理遵循“3:5:2”的分级管理模型。做好20%~30%的项目持续陪伴的准备,5年、8年甚至10年以上,直至IPO,比如美诺华药业、康泰生物、新产业生物;也要接受10%~20%是有可能亏损,甚至连本金都收不回的项目;中间50%~60%的项目是投后管理重心,及时关注业绩情况、企业战略方向,不少高成长性的企业,都有机会在之后的第二、第三轮融资时获得3~5倍收益退出,比如微旋基因、锦瑞生物等。多数好企业如此,并不需要去挤IPO这个“独木桥”。
可以看出,澳银资本实际上对项目退出大部分都把握在后两至三轮这个区间,并不完全都要等到IPO。欧光耀告诉记者,不等到IPO,并非不看好项目本身,而是作为早期投资策略,“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投资节奏的切换也要体现在退出效率方面,即便项目后续获得更高回报的股权收益,也不会遗憾,这完全可以让专注后端的基金去把握、去获取。“这个分级管理模型实践到今天,带给我们的是高退出率和投资的高效回收。”
澳银资本从最初综合性投资,到逐渐将投资领域更加集中、专注。欧光耀表示,现在最为关注医疗健康、数字化。澳银对医疗健康领域的介入很早,十几年做下来,领悟比较深,痛点是原创技术创新的缺乏。对比国内大需求、大市场的现实,以往相关企业的产品和技术都有些“急功近利”。但在新一轮进口替代大潮推动下,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将被激发,国内医疗健康的投资依然是信心十足的赛道。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