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造星民企频频融资,卫星互联网成“新宠”,有投资人却要进行“反向操作”?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9-23 18:52

    资本正在逐步重视民营卫星领域内的初创公司——近年来,经纬、晨兴、高榕、IDG、顺为、险峰等知名基金纷纷加码布局。在资本的推动下,民营卫星的创业浪潮正在加速。不过与此同时,也有投资人选择了“反向操作”。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肖芮冬    

    继星际荣耀上月完成近12亿元B轮融资、九天微星卫星工厂开建之后,天兵科技近期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投资,再度引发投资界对卫星产业投资的关注。

    资本助推下,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单轮融资规模屡创新高。但事实上,由于“造星市场”成本高企,小卫星市场的规模效应正在萎缩。据每经记者了解,目前已有投资先锋停下脚步进行“反向操作”,等待下一轮市场启动再做布局。有业内人士也坦言,赛道拥挤下的“0商业”投资容易陷入“一地鸡毛”的估值陷阱。

    造星民企异军突起

    马斯克的造星计划挥金如土,仅SpaceX估值就达到333亿美元,甚至一度超越了同期的特斯拉。不过,比造星计划更“烧钱”的是卫星互联网产业——麦肯锡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预计2025年前,卫星互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美元至8500亿美元。

    而在中国,围绕卫星互联网展开的人力物力财力大比拼早已拉开序幕。令人意外的是,民企成了绝对的主力。9月初,星际荣耀宣布完成11.925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创下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单轮融资的最高纪录。

    除了星际荣耀,以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翎客航天等为代表的民营航天公司,也在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近日,天兵科技宣布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这也是该公司半年以来获得的第二笔过亿元融资。

    不难发现,资本正在逐步重视民营卫星领域内的初创公司,经纬、晨兴、高榕、IDG、顺为、险峰等知名基金纷纷进入。在资本的推动下,民营卫星的创业浪潮正在加速。

    此前,民营卫星企业九天微星、银河航天、微纳星空、千乘探索、国星宇航、天仪研究院、珈和科技、零重力实验室、宇航智科等,都获得了融资。而遥感卫星小型化在近年来成为新技术方向,极大降低了卫星应用门槛。

    在今年9月举办的“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科技委秘书长表示,保守估计未来5~10年,我国商业小卫星的发射需求超4000颗。随着新基建的逐步推进,商业航天上下游赛道已成为创投圈最火爆的赛道之一。

    不少投资界人士表示,卫星作为承接上游火箭与下游应用端的载体,将享受到行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前瞻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仅从投资商业航天的机构数目而言,就从2015年的24家增至2018年的90家。而此前连续四个月取得融资的星际荣耀,连续获得华创、高榕、晨兴、IDG、顺为、险峰、复星等机构的投资。

    机构开始躲避估值陷阱

    探究卫星产业投资潮涌的原因,除了军民融合大势下的商业前景外,资本的蓄水效应已逐渐将卫星及衍生赛道注入强大吸力,使得国内商业航天领域单轮融资规模屡创新高。

    有投资人坦言,投的钱越来越多,估值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盈利跟不上,到后来就是“一地鸡毛”。事实上这并非空穴来风,此前热衷航天领域投资的休斯顿创投机构SpaceFund专家梅根·克劳福德就公开表示,市场规模现在“远远小于”小型卫星发射企业的“主观估计”。她认为,由于成本高企,目前小卫星市场的规模效应正在萎缩。

    而这样的担忧也在国内投资人中开始出现,澳银资本董事长熊钢近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量资本投向卫星产业有些盲目。“行业中的技术创新一直在发展,但匹配技术落地的商业发展却很缓慢,甚至没有充分激活市场需求。”

    熊钢告诉记者,目前做卫星的公司很多,发卫星的火箭公司也很多,不过卫星的应用少、用户少,“包括高级返回式卫星,以及其他卫星工业技术等都很有技术优势,但用户的教育还没有到位。本来是基于商业前景开发早期的投资项目,现在的估值高得可怕,并不符合早期投资的逻辑”。

    2019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就曾提到,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完善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机制,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相关航天活动。不过,一些具体细节的落地仍然需要时间。

    由此可见,政策和资本对技术改造方面的重视很足,但基于技术落地的商业场景以及后续的变现盈利模式亟待进一步开发。熊钢告诉记者,对于“有价无市”的项目宁可停下脚步先等等,而不去做“接盘侠”。在他看来,在市场没有启动之前,仅对存量项目做好投后管理即可,盲目占位或会失去市场真正启动前的投资底气。

    不过,对于卫星产业的未来,熊钢表示迟早会爆发。记者也了解到,机构围绕卫星配套的部件生产、科技研发等方面一直没有停止关注,通过产业禀赋的分工,上游企业目前仍是资本重点关注的范畴。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大烨智能:股东南京明昭拟减持不超过162万股

    下一篇

    每经19点丨中办、国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香港迪士尼二期60万平方米土地闲置十年,港府宣布收回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