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钟尹 每经编辑 陈星
二季度GDP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2%,在超出各界预期的同时,也给下半年的中国经济复苏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当前,国际环境变化多端,外需受到抑制,如何“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内循环?下半年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动力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
冯俏彬认为,从投资来讲,政府有比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空间,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要依靠投资、发挥投资对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作用。投资必须发挥“稳定锚”的作用,要挑起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大梁。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NBD: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这一重要概念。请问该如何理解“跨周期设计和调节”?
冯俏彬: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是一个新提法。我个人理解,经济运行本身是有周期的,宏观调控要具有长期性,而不只是应对短期变化。要将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与长期的深化改革结合起来,这体现了我们在当前经济形势变化下,要保持定力、着眼长远的政策取向。
NBD:二季度经济表现超出各界预期,您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是“V型”反弹的右边吗?您如何研判下半年经济走势?
冯俏彬:我国二季度经济增长转正,对此市场各方有所预期。即使如此,当3.2%的数据发布之后,大家还是又惊又喜。
这表明我国经受住了疫情的严重冲击,正走出低谷。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受疫情冲击一片低迷的情况下,我国3.2%的增长可以说是世界经济的一抹亮色。
随着二季度的经济走出低谷,表明“V字形”基本上走到了底部,开始往上走了。但这只是刚刚回弹,出现复苏的势头,是否会一直翘上去,或者中间是否还有波折,要取决于很多因素。
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认为现在我国经济开始出现复苏态势,但是复苏的基础还不够牢固,还不能百分之百地抱以乐观态度。因此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首先是要有这样一种预判,即我们期待这种复苏的势头能够继续保持,但也要做好有一些突发事件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对经济带来再次冲击的心理准备。
总之,中国经济表现出非常强劲的韧性,下半年延续回升态势概率很大,所以我对“下半年经济是在波折中前行”这种判断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数据来源:wind
NBD:基于哪些因素,您的判断是相对乐观的呢?
冯俏彬:第一,中国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虽然疫情现在还没有完全结束,但是我们应对疫情、特别是局部突发的疫情,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经验。即使疫苗研发不能快速完成,应对疫情也还是有较大把握的。
第二,宏观救助政策的效果将集中体现在下半年。前一阶段,我国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这是一种大规模的救助政策,有一些政策现在陆续还在落地过程中。尤其是影响投资方面的政策效应,很可能在三季度体现。这也是下半年经济回升的保障之一。
第三,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尽管我国现在受到疫情的打击,国际环境也在快速变化,但是整体上说,中国经济目前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疫情是外生因素。
当然,也要认识到现在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是不是完全的“V型”回弹比较难说,也不排除过程中会出现波折,有一些人用“W型”来形容未来态势,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NBD:5月中旬以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多个场合被提及,您如何理解内循环这个概念?
冯俏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秉持了东亚经济体的共同特点——外需拉动。在很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外向型特征是比较明显的,而外需是促进外向型经济形成的根本动力,相对来讲中国的内需发展比较平缓。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完备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但是,近年来很多人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我国生产能力和内需之间的匹配度是比较差的。这主要是企业面向外需生产,对于国内消费者的偏好不大了解,面向国内市场销售的品牌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庞大的内需与生产制造能力之间不完全契合,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疫情发生,现在全球的生产链、供应链、产业链都被打断,外需受到抑制,国际市场的需求少了很多。东南沿海的一些外向型企业,由于订单消失了,生意没法做。无奈之下,他们必须转向国内市场求生存、谋发展。因此现在要用庞大的内需来部分填补外需消失所留下的空间,现实意义和紧迫性非常明显。
NBD:我们看到,当前需求恢复慢于生产,同时,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下降1.3%,您认为下半年拉动国内消费有哪些要点?如何扩大居民收入?
冯俏彬:目前看,消费的确恢复得很慢,3.2%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靠生产侧、靠企业贡献的。居民消费没有恢复正常,需求不振是大家目前最担忧的事情。
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是下半年提升消费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疫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人们就不可能放心地外出吃饭、出行、旅游。此外,疫情使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大家尽量减少出门、交际活动等。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消费重新回到一个相对正常的状态,就需要一些催化剂和促进剂,比如各地发放的消费券,各行各业开展的一些促销活动等,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促进消费的根本之策还是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六保”当中的第一保就是保就业。消费的前提条件是要有收入,如果要居民动用储蓄来消费,这个消费意愿就不是太大,必须得有新增收入。当前国家通过减租、降息、降价、降电价、减税降费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使企业能够熬过这一段艰难的岁月,保住市场主体、降低失业、增加就业。只有这样居民才有收入,消费才有保障。
数据来源:wind
NBD:在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政策取向下,您认为下半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及投资的重点方向有哪些?
冯俏彬:目前来讲,在促进中国经济回升、稳定基本盘方面,投资必须发挥“稳定锚”的作用,要挑起经济稳定和增长的大梁。
我们经常讲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投资来看,政府有比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空间,所以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要依靠投资、发挥投资对于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作用。同时,但还要想方设法带动民间投资,不能完全让政府自己去干。
现在做好投资工作,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钱的问题,资金从什么地方来,二是项目的问题。资金方面,无论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条件,现在钱是不缺的。
另一方面,据我们了解,现在项目不好找,投资的效益比较低,中国在多年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之后,有回报、风险可控的好项目确实越来越少。
当前,投资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上,从过去的以“铁公基”为主的方式转向新的方向。政策层面对此已经很清楚,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不管是5G、人工智能,还是无人驾驶等设施,需要对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进行改造,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空间是非常大的;在新型城镇化方面,以前的城镇化是农民工进城,现在的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这是一个核心内涵。这当中也可以找到大量的投资项目。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