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陆港时代”的成都青白江:重构产业链 重塑话语权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7-16 00:25

    海权时代,全世界最发达的城市都有个共同点——地处海岸线。近年来,一张谷歌全球夜视图却刷新了这一认知。

    从卫星上俯瞰地球,夜幕降临,欧亚大陆板块的内陆很大一片都只有零星的灯光,成都所在的地区闪烁着最耀眼的光芒。如果把这片近似漆黑的土地比作海洋,那么成都就是这片“欧亚陆海”的绝佳良港,四向开行的国际班列就像“海上巨轮”,通达四方。

    通道,决定了财富的流向,改变着节点城市的势与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国际班列的常态化运行,内陆城市也能“临港”,也能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对外公布,今年5月,全国中欧班列月开行量突破千列大关,发送货物量亦创历史新高。鸣笛启程,“陆港时代”来了。

    运行七年以来,开行数量连续四年领跑全国的中欧班列(成都)脱颖而出,其首发城市成都青白江区也被改变——产业因此而聚,城市因此而兴,一个国际化的陆海联运枢纽正在走向世界的舞台。

    成都国际铁路港 成都青白江供图

    从0到1500外向型产业的支撑

    2013年传言青白江区要开行一趟通往欧洲的班列时,没有多少人相信,“成都开到欧洲?怎么可能。每个月到上海的班列能多开几趟就不错了。”

    彼时,在全国货运网络中,建设了“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青白江崭露头角。但其影响力,仅限于国内。

    这一定位吸引了一些做国际货运代理的公司前来布局,其中就包括成都泛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其外联经理陈颖回忆,当初公司的业务以青白江为据点,统筹内陆地区货源,运往东部沿海。

    2013年4月26日,“传言”变为现实。首趟“蓉欧快铁”(2016年统一为中欧班列)从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出发,抵达波兰罗兹站,打通了成都与欧洲的陆路大通道,打破了对外贸易“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格局。

    随后几年,以市场化为定位的中欧班列(成都)突飞猛进。不断压缩运输时间、提升运输货值、增加班列开行频率、提高重载率……2019年,中欧班列总共开行超过1500次,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开行8列。“8趟班列的运力,相当于100多架货运包机往返中欧之间。”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对外联络部部长曾怡表示。

    有“量变”更有“质变”。成都国际铁路港创新多式联运“一单制”、推出“集拼集运”;开行版图不断扩大——向北,开至俄罗斯、白俄罗斯;向西,深入欧洲腹地;向南,拓展至东盟、中东、非洲;向东,延伸连接日、韩及美洲。

    凭借“陆运通道”快速崛起,成都青白江区一跃成为中国内陆开放新高地。

    陈颖感叹:“2015年中欧班列(成都)实现双向运行,2016年加密到每天都有班列稳定开行,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不仅有出口,还有进口。“中国造”产品源源不断运往欧亚,欧洲商品也风驰电掣奔向成都。近期,2.0版本的成都国际铁路港亚蓉欧国家(商品)馆进入试运营阶段,依靠成熟的通道、繁荣的商贸,青白江区将建起一个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商品展销、体验及文化交流的平台。

    不仅有国际贸易,还有保税加工。曾怡透露,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将于今年9月封关运行,目前4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已经有接近50%完成招商。

    如今,成都国际铁路港这片73.2平方公里的区域,聚集了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保税加工三大产业,引进158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累计投资近940亿元。

    大通道促大开放,随着这张通达全球的多式联运体系日趋成熟,不仅是成都,整个四川乃至西部的外向型产业都有了核心支撑。

    白纸画图适欧适铁产业的汇聚

    “日均开行264车!我们做到了!”6月1日至30日,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月度累计开行179列7931车,该月周均开行约45列,日均开行264车,创下2013年开行以来的最高纪录。

    疫情期间,当适公适空运输货物逐渐转移到铁路运输,国际班列显示出了极富韧性的运输能力、承载能力。“1~6月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1800余列,同比增长40.9%;其中中欧班列(成都)开行近1000列,同比增长57.7%,持续保持全国前列。”曾怡说,班列不只是为企业服务,更是国际供应链中保证稳定安全的重要一环。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铁路运输不仅仅是因为其运费比航空更低、运程比海运更短,“时效”和“稳定性”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中欧班列(成都)是全国最早开始公交化、市场化运行的班列。这种运营模式,给市场和企业带来的是对贸易通道的稳定预期,方便企业有计划地安排生产运营。

    “不管什么产品生产出来,都能及时赶上班列抵达目的地,实现生产和物流运输的无缝衔接,提升周转时效。”陈颖说。

    稳定、高效的节奏,增强了青白江区对“适铁适欧”产业的吸附力。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开车不到10分钟便跨入青白江区欧洲产业城的范围。这片规划总面积40平方公里的区域,正是由于要不断满足产业聚集的需求,于2017年10月正式拉开“白纸画图、平地立城”的建设序幕。

    欧洲产业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康乐介绍,“按照‘精铸城、广聚人、强功能、兴产业’的营城理念,加快产业城的建设。预计到2025年,建成一座生态优美、形态适宜、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新城。”

    如今,雏形已现。去年12月,欧洲产业城迎来总投资100亿元的深圳康佳高新智造产业园项目,投建4条彩电及多元化产品自动化生产示范线(含模组)。截至目前,蓉欧智能制造园内项目首批10万台彩电成功下线,项目已达能满产。

    满产仪式举行的当天,康佳集团表示,追加投资30亿元建智能终端出口生产基地及配套项目,其产品将利用中欧班列(成都)优势,销往欧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据透露,近期就将有一班国际班列,运载“青白江造”康佳彩电抵达俄罗斯,推向欧洲市场。康乐表示,“一旦这批货物成功运输,对于打造中国西部智能电器(家电)出口基地的目标,具有标志性意义。”

    统观全国线路,青白江区的国际班列货源结构十分健康,本地货源占比高达约60%,且附加值高、产量较大的商品是主流。换言之,运输怎样的货物,也就带动了怎样的产业向节点城市聚集。

    围绕临港智造、供应链管理服务两大主导产业,欧洲产业城转化释放中欧班列(成都)高能级资源优势,构建适铁适欧“两头在外”产业生态圈,打造临港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

    内外兼修老工业基地的新生

    “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升级在全国都是件很难的事情,关键是立足实际,抓住机遇,找准路径。”青白江区委书记张胜曾说,青白江转型发展就是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和中欧班列,重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把一个老工业区打造成泛欧泛亚开放型港口城市。

    青白江区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就是青白江区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这片区域规划面积约53.96平方公里,原本是川化、攀成钢的承载区,现在正在打造先进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和老工业基地转型示范区。

    驱车走一圈,不仅可以看到新工厂的兴办,集聚了中国建材、中国重汽、巨石集团、台嘉电子、天马轴承等各类企业17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6家、入驻世界500强和行业500强10家、上市公司17家、准独角兽企业1家。还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智慧产业城作为承载产业功能区转型升级的核心区域,推进产城融合、配套“一带一路”产业功能,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区。

    今年4月,工信部通报30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星级名单,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上榜。这代表了我国制造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制造强国建设的支撑力量。

    可以说,建区60周年,青白江区早已超越了当年的辉煌。在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管理委员会产业发展部部长靳金看来,国际班列的运行给园区乃至青白江带来的影响,“有自觉的部分,也有不自觉的部分”。

    产品的出口和技术的引进,属于自觉转变。靳金说,与国际班列合作的主要是区内的龙头企业。一些内陆型生产企业,有的开始与班列加强联系,加大班列运输比例;有的引进了新的技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视野和思维上的转变,则是“不自觉”的部分。“这几年,随着国际班列不断完善,企业的产品拓展、战略布局,不知不觉会有国际化的考虑。”靳金说。

    青白江正在重塑经济地理,以“一港三城六小镇”布局城市空间,以三大产业功能区重构产业链;凭借“四区一枢纽”国家战略不断叠加,“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正在参与重塑“陆港时代”的话语权。

    班列,早已不是铁路那么简单。当月开行首破千列,日渐成势的运输“大动脉”:之于企业,是经济上的往来,是视野扩展;之于城市,是产业的重构与升级,是长远未来。 文/吴林静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24小时施工封堵!江西三角联圩决口3天后有望合龙

    下一篇

    新纶科技激励计划恐“烂尾”:近半数骨干离职 行权价与股价倒挂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