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成都商务局局长张金泉:川渝自贸区合作,核心是创新试验系统集成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5-25 15:35

    张金泉认为,关键是形成两地自贸区的系统集成,提升改革试验的效率。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刘艳美    

    第三批自贸区挂牌已满3周年。商务部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近日指出,7个自贸试验区围绕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深入开展制度创新,7个总体方案确定的1055项试点任务已基本实施,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了137项制度创新成果,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

    自贸区下一步应向哪走?同属第三批自贸区的四川、重庆两地自贸区开启一项新的探索——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目标下,两地将“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推进通关一体化”。

    “目前,对自贸区提出协同开放要求主要是在川渝地区。”在四川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四川省政协委员、成都商务局局长张金泉如是指出。

    如何实现这一要求?张金泉认为,关键是形成两地自贸区的系统集成,提升改革试验的效率。“重庆有141项改革试验任务、四川有159项,其中有很多是相同的、比如放管服的改革,也有一些差异化的任务。打造协同开放示范区,实际上就是要求两地通过协同的方式、形成改革链条,核心是实现改革试验的系统集成。”他分析到。

    自贸区从“盆景”走向综合改革

    去年,国务院批复新设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等6个自贸试验区。经过6年4次扩容,累计参与自贸区建设的省市数量已近全国总量的60%,全国自贸区版图“1+3+7+1+6”的雁阵格局初步形成。

    自贸区“朋友圈”的扩大,也意味着改革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在张金泉看来,一个表现是,自贸区建设从“点状突破”向“以点带面”推进,以形成全面立体开放的新格局。“原来只有一、两个的时候,就相当于盆景,现在从一、两朵花推进到10多朵,下一步就会涉及一些综合改革。”他说,“全国百花齐放,整体开放的水平和能力就提升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过去各自为阵、小而全的改革,正面临成本升高、增速下降的问题。一种“集成改革”的模式也势在必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川渝自贸区协同开放示范区的建设显得恰逢其时。

    “就像生产链条一样,改革也是一项‘链条式’工程。”张金泉分析到,一项改革通常涉及很多“工序”,原来大家分头做,现在可以考虑能否分工。比如在8道工序中,前五道和后三道分别两方完成,然后将探索出的经验相互嫁接。

    在他看来,系统化、集成化的改革,不仅能有效提升改革的效率,还能使改革红利尽快得到落实,实现改革成果的优化、固化,尽快推广实施。

    在新的政策利好下,川渝有望率先对改革的系统集成展开探索试验。张金泉指出,对于国家赋予的改革试验任务,川渝可以通过建立机制,互相分工合作,从而形成制度创新的组合。通过建立机制,双方互相响应、成果共享、形成联动。

    根据现有安排,通关一体化被定位为两地协同开放的第一步。作为两地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双方达成共识的意愿最为强烈。由此着手,成渝两地通过发挥地缘相近、产业协同等方面有利条件,有望实现在制度创新成果的共创、共享。

    张金泉也强调,改革是手段,不是目的。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关键一招,改革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对与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不一致的做法、规则、标准、制度的改革。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打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要素在全球的配置能力,增强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

    四川开放需在服务业领域做文章

    那么,对于四川来说,新一轮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重点在哪?

    “中国加入WTO以后,制造业开放水平与世界经济体之间差距已经大大缩小。扩大开放的下一步主要还是在服务业,难点在服务业、希望和机会也在服务业。”张金泉说,“未来西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最大的利好也在服务行业。”

    发展服务业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方向,也是城市提升能级的重要抓手。张金泉特别提到,成都目前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仅需要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产业链融入全球,更需要生活性服务业吸引高端人才、优质的资本和生产要素。“打造公园城市不只是栽树,核心是要有良好的一种生活环境,生活配套便利、居家成本低,这个地方就能吸引人才、吸引技术、吸引资本,最终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他说。

    “生活型服务业是为人服务的,人是最活跃的、最先进的生产力。由此可以理解,生活性服务业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张金泉如是强调。

    换句话说,“四川开放需要在服务业领域做文章”。但中西部地区开放水平和能级不够高,短板也正是服务业。

    张金泉曾对成都服务业开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他发现,造成四川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根源在于开放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而在服务业上,作为主干城市的成都仍然存在短板,比如,与北上广深等第一方阵相比、开放程度不高,在金融、科技、文旅、健康、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上市场准入不足、放权赋能不够,此外,国际枢纽通道功能也存在提升空间。

    基于此,在成渝向相发展的要求下,成都需要大力推动天府新区和东部新区的建设,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大功能性设施和产业开放载体;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打造国家级高端开放平台。

    今年初,有关打造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的消息传出。据张金泉透露,目前,成都在加强和日本的工商界、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建筑文化、创意全方位的协作联系,推动双边互利合作的项目落地。

    “现在,地方、民间都在持续推动,下一步,两地还需要进一步搭建机制、开展深度交流。”他说。

    以开放理念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内陆开放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所在,也是拓展开放型经济广度和深度的关键所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因此,如何开放,也是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但开放不只是空间意义的开放。在两市均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窗口期下,张金泉指出,两座城市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

    “开放才能共赢,消费更是这样。”张金泉说,两个城市消费功能强化之后,能够吸引双城经济圈周边的市场。反过来,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需要提升两个城市的消费服务功能和对周边的辐射能力。

    具体而言,如何在开放合作的理念下,提升城市消费能级?

    张金泉认为,消费的核心在于市场。“政府会搭建消费平台、打造消费场景、创造消费信息,通过制定制度性的供给来激发潜在的消费能力。但能力释放之后,谁能去消费?在哪实现?这将完全遵循市场选择、消费者选择。”

    如今的市场趋势是,在买全球卖全球已非常普遍的当下,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行为。消费越来越和旅游、会展、博览、赛事等结合在一起,在“大消费”的发展思路下,城市更需要打造文化品牌、发掘城市的核心吸引物。

    “为什么有人愿意去重庆、有人愿意去成都?一定是因为两座城市有核心吸引物,成都有的重庆没有,反之亦然。喜欢长江的人,就愿意去重庆消费;喜欢九寨沟、西部民族风情的,更可能到成都消费。”张金泉分析,“魅力还是在文化上,所有品牌、所有购物场景,实际上都是一种文化。”

    在他看来,打造商圈和特色圈,正是为了满足消费的文化需求。“它功能比较强,有交流的功能,有文化消费的功能,能够达到体验性的效果。”

    而在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当中,两市还将有更多消费合作的可能。据张金泉介绍,未来两市关于消费将有进一步的互动和对接,并以此增强对周边地区消费的号召力和引领力,“我们会做一些实在的活动,两边政府已经在沟通”。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片)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全国人大代表罗霞:建议推动建设东南亚-成渝-欧洲的国际新型大陆桥体系

    下一篇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成都市委会主委里赞:应急状态下政府征用工作存隐患 建议由国务院以通知形式尽快下发行为规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