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焦虑项目烂尾、资金短缺、被骗稿…青年编剧成长的“打怪升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4-10 16:57

    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每经编辑 杜毅    

    好故事、好创意在影视行业越来越重要,而作为故事创作核心的编剧群体,相对于导演、演员这类高光职业,还是显得过于低调。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青年编剧,他们既是未来的中坚,又尚青涩,是一个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的群体。

    2019年末,华语国际编剧节联合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凡影·画外hoWide于2019年末共同发起青年编剧生态调查。调研220位青年编剧,深入地挖掘青年编剧的生存发展状况。

    4月10日,《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正式上线,每经影视作为本次报告的合作媒体,第一时间送上这份报告里的“干货”。

    就在这份报告即将成稿付梓之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各行各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影视行业尤甚——影片撤档、剧组停机、影院关门,每个从业者似乎都忧心忡忡。疫情冲击对青年编剧们有什么影响?他们的心态又会发生什么改变?通过补充问卷,这份报告给出了答案。

    比起收入 他们更看重受到业内认可

    作为行业资历不深的青年编剧,有七成受访者都是经由老师或朋友的介绍来获得项目机会的。要想只靠作品说话,难度似乎高了一些。除了主动投稿、自我展示,行业内的“关系”和“人脉”是极为重要的接触项目的渠道。

    或许也是因为年轻,近六成的受访编剧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没有加入经纪公司、制片公司或是编剧工作室。

     

    大多数人平均每年接一到两个剧本项目,能够同时推进的项目数也大体在两个左右,而且一般是一个项目快收尾时才接入新项目,很难同时应付多个项目。

    意料之中,能同时推进四个及四个以上项目的受访编剧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团队。在有效的分工协作下,同时操作多个项目成为可能。

    “被认可”是多数受访编剧心中“成功编剧”的衡量标准。同时也有不少受访编剧表示,“写出有价值、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才算是成功的编剧。

     

    在两次编剧调研中,“收入”在衡量编剧成功标准中都被排在了后位。对于青年编剧来说,获得业内外的认可才是他们目前最为迫切需求。

    和其他行业一样,新入行的年轻人收入不会太高。受访编剧上一年的税后年收入普遍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下,这个比例超过七成。

     

    同时,仅有7%受访编剧对收入明确表示“满意”。而在2018年的调研中,表示“满意”的受访编剧占17%,整体的收入满意度有明显下降。

    很多受访编剧表示,过去一年行业整体不太景气,加上一个项目要做1-2年,到手的收入算下来并不多。

    收入较高的多是入行多年的资深编剧。208位受访者中,上年度收入过百万的有11位,其中10位的从业年限超过7年,另一位也在编剧行业待了四年以上,这11位高收入编剧大多拥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

    超过七成的受访编剧表示,最近两年受到市场收缩、资本退潮的影响,项目数和收入都有所下降。

    通过交叉对比也可以发现,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独立编剧们。独立个体获取收益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都相对较弱。

     

    无合适项目 持续焦虑是他们的常态

    没有合适的项目自然是编剧们最担心的事情。此外有受访编剧称,职业生涯中感到最困难的时候,是在遇到不靠谱的甲方并试图维权时,自身能力不及,行业内也缺少相应的帮助,深感无助之余又无力改变,不免对行业生出失望。

    同时,项目迟迟不能落地或者烂尾、资金短缺、合作方专业度欠缺等,也会消磨掉一些青年编剧的信心,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困难时期。

     

    当被问及“未来是否会向制片人、导演等岗位发展”时,半数的受访编剧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而这群人中,男性略多于女性。

    对此有编剧表示,想转行做导演其实是希望能对自己的作品多一些主导权。

     

    焦虑已经成为当代都市人的普遍状态之一,甚至多看两眼微信朋友圈,都可能因为别人“看起来”全都过得很好而倍感压力。

    参与调研的青年编剧们除了为个人生计发愁,还有很多焦虑于没有项目、没有资金、创作瓶颈等。

    很多时候,平台或制片方会优先考虑有代表作品的成熟编剧,初出茅庐的新人相对机会就少,这也成为一些年轻创作者的焦虑来源。

    经过交叉对比,可以明显看到单打独斗的编剧们往往存在着更大程度的焦虑,生存的压力、维权的困难等都让他们的生活颇为艰辛。

    同时报告也显示,有自己的工作室或公司的编剧也有着较为普遍的焦虑感。他们不但肩负项目压力,还有维持团队生存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投资方和项目方常常会对创作给出各类的意见,但他们的满意程度却是受访编剧们相对较少考虑的因素。超过七成的受访编剧表示,会努力平衡自我表达和大众之间的需求。

    不过,编剧交付的作品是剧本,而触达观众的是经过再创作的影视作品。进入实际创作过程后,左右创作方向的往往是投资方意见,或者是技术实现难度。对此,有编剧也无奈的表示“甲方要求什么,我就创作什么。”

    被骗稿后认倒霉 75%的受访青年编剧有这一经历

    在法务方面提到最多的是被“骗稿”(如剧本被采用但无署名,被盗用创意大纲或核心情节等),受访青年编剧中有过这一经历的比例高达75%,且近半数是入行不到三年的新手编剧。

    通过进一步比对,有“被骗稿”经历的年轻人中,近七成是独立编剧。当被问及被骗后怎么办时,大多数编剧表示很难维权,业内缺乏有效的保障手段和维权支持,要证明创意大纲或者相关内容的版权归属本就不易,还要耗费自己的时间精力,一般只能“认倒霉”。

    对于合作的制片方,超过半数受访编剧最看重双方“对创作的理解和认识是否一致”的特质。而在合作过程中,受访编剧最关心的问题集中在“项目是否能落地”以及“制片方是否专业”上。

     

    作为《闯关东》《琅琊榜》《伪装者》等热播剧的制片人,侯鸿亮被近四分之一的受访编剧列为最想合作的制片人。

     

    陈凯歌、宁浩以并列票数,被受访青年编剧选为最想合作的导演,胡歌是受访青年编剧最想合作的演员。发挥稳定、佳作不断的黄渤、徐峥,以及凭借《少年的你》在大银幕上崭露头角的易烊千玺等演员也是大家的心头好。

     

    受到疫情的影响,有45%的受访青年编剧明确表示2020年度收入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对于收入不高的青年编剧来说,未来生存压力会更大一些。

    参与补充调研的109位编剧中,对2020年中国影视行业整体发展持乐观态度的比例为29%(这一比例明显低于疫情前受访者对整体行业发展趋势持乐观态度的比例),超过四成人觉得不好不坏。

    有编剧表示,减产是肯定的,而且行业也会面临一段时间的困难期。相比之下,编剧已经算是整个影视行业中受疫情影响最小的工种。虽然整个行业停摆,委托项目会减少,但是这段时间正好可以停下来,好好思考和沉淀自己,或者把现有的作品打磨的更加成熟。整体看行业发展,还是很有信心。

    (文中图片来源均来自《2019-2020中国青年编剧生态调查报告》,完整报告请点击阅读:https://dwz.cn/odlnuWjh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中国资本通过手机银幕抢滩好莱坞 电影票4.99美元/张

    下一篇

    每经小强快讯:走完注册这最后一步,成都秦川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可在科创板挂牌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