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一大早出去买了5袋大米”;“3口之家囤了1000斤大米”……最近几天,类似这样的新闻似乎总在刺激我们的神经。当前粮食供应充足吗?我们是否需要加入囤粮的大军?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以来,3月下旬开始,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埃及、塞尔维亚、柬埔寨、俄罗斯、印度等多国宣布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
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警告,全球粮食供应链可能在4月和5月受到干扰。如不尽快采取措施,一场粮食危机迫在眉睫。
疫情之下的人们俨然惊弓之鸟,经历了抢口罩、抢酒精、抢双黄连之后,这次又迎来一波“抢粮潮”。在抢购之下,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大米涨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
我们真的需要抢购米面油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近日不仅相关部委出面打消市场的疑虑,上海、深圳、天水、金华等多地也明确表示粮油储备充足,政府储备粮均可满足当地居民半年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Wind
4月2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在网上例行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足,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应的影响很小。
王斌强调,“我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2019年我国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进口也不会导致国内粮食供给短缺。”
同一天,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综合分析研判国内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情况之后,“我们认为,个别国家限制出口,对国内面粉、大米等口粮供应基本没有影响,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保障国内粮食供应。过度恐慌、抢购粮油,大可不必。”
该负责人从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阐述:
从供给情况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特别是稻谷、小麦两个口粮品种连续多年产大于需,有少量进口主要是为了品种调剂。以2019年为例,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应该说,即使不进口也不影响国内口粮供应。”
近两年我国谷物及谷物粉月度累计进口情况(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Wind
从库存情况看,我国在部分主产区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由于产大于需,近几年政策连续启动,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库存,稻谷、小麦都能满足1年以上的消费需求。因此,保障国内口粮供应是有实力和能力的。
从市场体系情况看,目前我国粮油市场较为活跃,市场主体多元,纳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每天可加工稻谷30亿斤、小麦16亿斤。总体看,物流配送、供应投放网络健全,粮油产品供给是有可靠保障的。
记者注意到,早在疫情暴发之初,1月30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就召开了应对疫情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视频会议。
会议要求,确保粮油供应不脱销、不断档,确保粮油市场运行平稳,全力服务疫情防控大局。着力保障疫情严重地区、大中城市及价格易波动地区的市场供应。密切关注个案,对排队抢购等情况,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会议还提出,要强化监测预警,必要时启动粮食应急预案,视情况投放地方储备,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另外,还要保证粮源充足,组织粮油骨干企业和应急加工企业及时开工复产,增加成品粮油投放,保证持续稳定供应。
4月3日,深圳市商务局发布了《关于做好保障粮食供应和稳定粮食价格的通知》。
该通知指出,深圳全市粮食生产加工企业全面复工,产能充沛,粮食储备充足,批发、零售市场大米、面粉、食用油货源充足,价格稳定,政府储备粮能满足市民180天的需求,消费者不必要担心粮食供应短缺及价格大幅上涨,无须集中批量购买,囤积粮食。
通知还提出,请各大型零售企业、连锁商超加大力度组织大米、面粉、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采购和库存储备,保障质量安全,加大货架摆放阵容和补货频次,保持货架充足、摆放有序、价格稳定。
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也表示,全市粮食储备库存居历史高位,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保持稳定。储备粮可供应全市6个月以上,储备油可供应全市3个月以上。
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完善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是我国能够成功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海神针”。
“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的结构来看,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另外,国家还存有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和一次性临时储备粮食等,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该负责人表示,总体来说,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除了深圳和上海,记者梳理发现,甘肃天水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4月2日也表示,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市粮油库存充足、供应正常、价格平稳。全市政府储备和企业商业粮食库存可满足6个月以上市场供应量,完全可以满足全市广大市民的购买需求。
事实上,在疫情暴发之初,像湛江、泉州、莆田、漳州等地区曾出现抢购粮油的现象,当地主管部门纷纷表态粮油产品供应平稳,粮油等储备充足,呼吁市民勿听信谣言跟风抢购。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