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影像学专家谈方舱医院:应加大轻症患者CT跟踪检测

    每日经济新闻 2020-02-06 23:48

    原浙江省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医师袁建华建议,在方舱医院实际运营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每个患者的CT影像跟踪机制,记录肺部阴影是否扩大,及时追踪患者的病情变化,综合分析后做出下一步医学处理意见。

    每经记者 鄢银婵    每经编辑 文多    

    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图片来源:新华社

    2月6日,洪山体育馆、武汉国博中心等第一批方舱医院相继投入使用。

    多日以来,武汉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居家隔离面临的困扰,因为这一方式得到改善。

    不过方舱医院在解决隔离难题的同时,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保障轻症患者的医疗需求也成为关注热点。

    2月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已规定将影像学特征作为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只限于湖北省内)。原浙江省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医师袁建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方舱医院内收治的都是轻症患者,这部分患者均已确诊,其病情的动态发展需要依靠CT和临床表现来跟踪判断,所以方舱医院需要配充足的CT检测设备。

    湖北以外省份纳入CT诊断尚缺数据支撑

    2月5日下午,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改版方案同此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湖北省增加“临床诊断”分类,且疑似病例标准放宽了,而“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者,为临床诊断病例。

    “湖北省内的疑似病例只要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就是临床诊断病例,这名患者就可以按照确诊病例一样收治住院、并按照确诊的方案去治疗。虽然在字面上没有等同于确诊,但它的处理原则和确诊是一样的。”袁建华认为,这一标准的放开,将极大缓解湖北地区患者确诊难的问题。

    事实上,自2月3日来,便陆续有一线医务人员呼吁将CT影像作为新冠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教授认为,武汉市家庭聚集性发病增加,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次或多次核酸检测为阴性的人采取家居留观方式,她呼吁“只要CT阳性,就近集中隔离”;华中科技大学一位教授,也以之前武汉6家医院放射影像科的部分胸部CT片子结果为例,称有50%~60%左右的片子显示为病毒性肺炎,但其中有不少人既未确诊也未疑似,未得到隔离治疗。

    “CT诊断肺炎的敏感性是非常高的,但在临床中确实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核酸检测为阳性,CT结果上没有表现;二是核酸检测为阴性,CT结果有明显表现;三是核酸检测为阳,CT结果也有表现。但事实上并非最后一种情况,才是新冠肺炎患者,第一种和第二种都有极高的可能性。”袁建华表示,按照病毒感染的流程,核酸检测结果应该早于肺部CT影像,但在实际操作中,核酸检测在取样、分离、提取环节中很容易被污染,会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准确性,所以CT筛查可以诊断病毒性肺炎、甚至是传染性病毒肺炎,但无法完全确诊就是新冠病毒。

    至于第五版方案中上述新增内容是否适用于全国,袁建华则表示,目前全国其他省份患者确诊难问题并不突出,没有非常多的数据作为支撑。

    建议方舱医院加大CT影像跟踪检测

    据《财经》杂志报道,2月5日上午召开的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的会议中,要求收治所有确诊病人,对轻症患者,安排进入方舱医院或其他隔离点。

    据了解,“方舱医院”与野战机动医院类似,由活动的“模块房子”建成,包括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房单元、生活保障单元及运力等组成部分。

    首批“方舱医院”分别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洪山体育馆、武汉客厅,已设置3000多张床位,配置包括CT等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治疗。

    另据湖北日报报道,截至2月4日,武汉已征用11家场馆改造为“方舱医院”,可提供万余张床位。

    “这对武汉新冠肺炎防控是非常有意义。”袁建华建议,在方舱医院实际运营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每个患者的CT影像跟踪机制,记录肺部阴影是否扩大,及时追踪患者的病情变化,综合分析后做出下一步医学处理意见。

    除了拥有20多年影像学一线经验外,袁建华目前还是明峰医疗CT临床中心主任。他告诉记者,在此次新型冠状肺炎的实际诊断中,明峰医疗向武汉捐赠了数台车载CT。据了解,车载CT之前主要运用于抗震救灾等应急场合,此次用于新冠肺炎检测也是首次利用在传染病领域,能够按照要求达到有效隔离和有效防护。

    “2003年‘非典’之后,大型综合性医院都配备了发热门诊。但发热门诊的CT检测设备都放在了放射科,很难避免交叉感染。这次我们在武汉非定点诊疗医院的发热门诊投入车载CT,能做到与其他病人完全隔离,避免交叉感染。”袁建华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每经热评|北大教授彭泗清:关注疫情冲击下出现的“临时困难群体”

    下一篇

    战“疫”实录丨对话“肺炎1号方”研发者:首批产量40万袋 尚不能在广东省外使用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