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佛山新政首日:有人大喊涨价,但市场普遍反应平淡,观望者增多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2-01 07:31

    真松绑?抢人才!

    每经记者 甄素静    每经编辑 陈梦妤    

    佛山楼市新政发布,众多楼盘通宵加班闻风调价?

    继5月因房价涨幅过大被住建部点名预警后,佛山靠着近日接连的人才新政“乌龙”,再次奔上热搜。

    11月29日,佛山发布人才购房新政,本科以上人才首套房不受户籍、个税、社保限制,被业内视为限购松绑。

    当日,据不少自媒体报道,开发商预谋涨价的大海报开始刷屏,甚至出现了部分中介在推文下诸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朋友们,随时专车接送,明天过来看盘”之类的留言盛景。

    但11月30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探发现,与部分媒体报道的个别项目盛况有所不同,新政尚未在佛山市场引起太大反响,观望者增多。

    “开发商代缴1年社保就可购房”

    多位TOP10房企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称,今年佛山整体市场情况并没有好过去年,有两家企业在佛山区域的年度目标均与去年持平。

    同比来看,佛山房价还处于上升通道。据佛山中原策略研究中心,今年1~10月,佛山全市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3829元/平方米,同比上涨21%;总成交面积104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

    但佛山今年“金九银十”成色不足。10月,除顺德、高明两区楼市有销售回暖外,其余三区楼市销售数据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新政发布首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千灯湖片区某大型中介门店内,前来咨询的客户并不多,中介的工作基本聚焦于网上寻客和维护房源上。

    佛山街头的中介门店 每经记者 甄素静 摄

    “新政对佛山市场影响很小,二手市场客群主要为本地人或在本地工作的人,新房的客户有70%来自广州。”中介小杨称,“新政发布前,开发商都会先帮外地客户交1年社保,1年后满足购房条件时,再办理相关手续。”

    “代缴成本并不高,且佛山没有限售,外地客户并不在乎,本地客户能买早买了,但在政策的刺激下,开发商可能会自嗨。”

    另一名中介小刘也称,靠近广州的新项目,客户并不是本地人,他们通过自媒体和外地中介宣传,吸引了大量外地客户。市场火热时,每到周末,都有不少外地看房团。

    “来转转,虽然取消了限制,但不一定买,新房供应量大,接盘群体实在有限,交易周期太长,即便有账面涨幅,但难落袋。”一位来自深圳的投资客向记者表示,“临深临广概念虽好,但入场需谨慎,我朋友在中山买的房子,挂牌已有半年,带看的不多,出价的更少,现在还卖不出去。”

    “佛山本来1年社保限购的影响就不大,而且当地开发商都会先购房者代缴,放开深圳5年社保试试?”他调侃称。

    而多名当地的二手房业主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政虽是利好,但卖房心态未有太多变化,因为新政放开的外地购房者更倾向于买价格更便宜的期房。

    新政“乌龙”

    此次人才新政正式公布前,11月27日,有房产大V在其微博公布上提前发布消息称,作为广州卫星辐射城市的佛山,购房将认广州社保,消息一经发布在深圳、广州购房圈引起不少关注,被认为是佛山房价上涨的新引擎。

    但消息发布几小时后,佛山市住建局发布严正声明,称微博内容为虚假信息。

    巧的是,在辟谣次日,佛山市住建局在官网发布《佛山市住房发展规划(2018-2022)》的征求公众意见公告,内容提及“优化限购、限贷政策,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在保持政策延续性的前提下,可对部分时效性较强的政策适时作出调整”。

    征求意见刚满一日,被视为限购松绑的人才新政便正式落地。

    一系列环环相扣的乌龙事件,被业内人调侃称大V提早走漏了风声,不然开发商可以更早自嗨。

    图片来源:邓浩志微博

    据《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佛山该次新政的主要内容是:认定为优粤佛山卡A卡、B卡、C卡、T卡的人才,享受佛山市户籍人口购房政策;在佛山市工作、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购房不受户籍和个税、社保缴存限制。

    实际上,在此之前,佛山就已出台大量人才支持政策。

    比如,据《佛山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对于省创新创业团队,市、区资助总额最高达1亿元。科创团队最高可获1亿元资助;新引进国家级、省级、地方级领军人才,每人分别给予4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安家补贴。与此同时,研究生以上学历租房最高可领2.7万元,本科以上学历租房最高可领1.8万元等。

    业内人士称,佛山此次人才新政与解除限购有所不同,本质上有利刚需改善客户,对目前楼市起到促进作用。此举也意味着佛山正式加入抢人才的城市队伍。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人民锐评 | 依法惩暴就是维护香港法治

    下一篇

    最高罚10倍年收入!“最严”食品安全法12月起实施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