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董兴生 杜蔚 每经编辑 杜毅
在全球化时代,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语言、文字上的差异为交流画下一道鸿沟。此时,译者充当起“桥梁”的重任,是文化间进入他者心中的“摆渡人”。
图片来源 主办方供图
没有译者,图书难以完成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旅行。11月23日,第11届傅雷翻译出版奖(以下简称傅雷奖)在成都颁发,3名翻译家从44位中法文化“摆渡人”中脱颖而出。
翻译要遵循原作 否则文字再优美也不行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让法译汉图书的标杆——傅雷奖走出北京,进入全国各大城市,今年傅雷奖在成都迎来第11届。每一年,傅雷奖都会将聚光灯投到译者这一默默无闻却对文化交流至关重要的职业上。
经过严格的评审,最终,金龙格(译作:《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张亘(译作:《主体性与真相》)、孔潜(译作:《加缪书店》)分别获得文学类、社科类和翻译新人奖。据了解,本届傅雷奖共收到参评作品44部,其中社科类30部,文学类14部。
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介绍,为了保证评选的公正性,奖项组委会由8位评委组成,其中中法评委各占一半,全部以票数为主,票数不够就会轮空。
“每年评委中会有两个不懂法文的嘉宾,从中文角度对作品提出意见。”据了解,本届评委会特邀作家阿来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法语教授李克勇作为嘉宾,对作品进行评选。
说起法国文学与成都的渊源,阿来说,100年前,有个成都人从成都出发,前往法国,“他是四川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他叫李劼人”。李劼人回到成都后,一边在四川大学教书,一边翻译法国文学,“我看到过的翻译作品就有6本”。因此,阿来认为,傅雷翻译奖在成都举办,“不是到成都,而是回成都”。
图片来源 主办方供图
翻译极具创造性,译者也是“摆渡人”的角色。翻译要攻克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不同造成的交流障碍,但翻译也不一门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应该对原作生命的一种延续扩展。评委们怎样选出自己心中的傅雷奖作品?
“比如阿来,他是从中文的角度,来对书籍的意义、流畅程度进行评判;而我在看的时候会同步对照法文原作,看翻译的是否真实。”本届傅雷奖的评委之一、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克勇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坦言,会从书籍的中文表述、逻辑关系、语言流程等角度来判定。
主要从事法国语言文化研究的李克勇,2014年被法国政府授予国家功勋军官勋章。他说:“我必须要看原著,看中某几部后,会先读原作再来看看(译文)。语言上与原作相比中文不能胡诌、乱写,翻译得太离奇,文字再优美也不行。”
“翻译家不是机器”
2009年,法国驻华大使馆设立了傅雷翻译出版奖,目的在于促进法语文学及学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此后的10年间,该奖项共举办了10届,也评选出一批出色的翻译作者。
不过,与其他文学奖相比,傅雷奖的奖金并不高。自奖项设立就担任组委会主席的董强介绍,“傅雷奖主要是给翻译家一种荣誉,让翻译家从幕后走到前台”。
“在上世纪80年代,翻译是非常重要的,但到了90年代至21世纪初,翻译真的不受重视。”董强说,读者阅读外文书籍,不会关注译者是谁。
图片来源 主办方供图
董强举了个例子:“好比听音乐会,听众只关注音乐家,但不会关心曲子是谁做的,这是不对的。”“读者往往认为,只有作者具有创作力,翻译家好像是个机器,这是最大的误区。”
说到机器,随着越来越多的翻译软件出现,有人认为,机器翻译将会取代人。对此,董强也持否定意见,“一个好的翻译和差的翻译,天壤之别”。“没有翻译家,外国作品就进不了中国。”董强说,正是翻译家进行的再创作,才让读者可以读到好作品。
让董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翻译重新被重视,“很少有大的文学奖项不考虑设立翻译奖”。
2018年的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表示:“翻译家站在作品和作家之间,站在作家和各国读者之间,提供的不仅仅是各种语言间的切换,还为我们心灵的相通提供可能,让我们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畅游于不同文化之中。”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翻译家的劳动是一种一言难尽的创造性劳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法语地区的最大版权引进国,法国也是翻译出版中国文学作品最多的西方国家,其中翻译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董强看来,只有提高翻译家的地位,才能保证后继有人,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从去年起,获奖翻译家中开始出现90后,翻译者越来越年轻化。
“以前大家心目中的翻译家都是老人,退休后在书斋里,花10年翻译一本书。但现在的得主都很年轻。”董强告诉记者,面对年轻得主,评委们也难免怀疑,“给他这个奖合不合适”。
“后来发现,非常合适。”董强说。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