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专访国研中心资源与环境所副所长常纪文:“十三五”末主要污染物排放将迎拐点,须用改革的思维方法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过关越坎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1-14 20:18

    常纪文在接受每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需要总结各地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验,建立相关的引领性政策和制度,引领各地区、各行业走特色发展、优势发展和错位发展的道路,防止各地无序竞争,同时确保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各地区由被动的灌输走向自发和自觉。

    每经记者 李彪    每经编辑 陈旭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单独列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分。《决定》在生态文明部分开宗明义就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当前,生态环境现状与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负重前行与机遇并存之下,生态环境制度的创新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近年来生态环境制度改革的重点。

    生态环境制度和政策面临怎样的问题和挑战?政策和制度创新的方向在哪里?在哪些领域有望实现重点的改革创新?就此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进行了专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严峻挑战

    NBD:近年来,生态文明被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生态环境质量也在持续向好。您如何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常纪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得到明显加强。

    举例来说,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12.9%、18%、13%、18.6%,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20.36%提高到21.66%。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33%、31.3%、31.9%。

    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还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坚持以加强法治建设为保障等,比如按日计罚、公益诉讼等法治举措的落实,让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牙齿更“锋利”了,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氛围日益浓厚。

    NBD:在看到成效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中是不是也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呢?

    常纪文:是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由于区域和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差异较大等原因,取得的成效还不够稳固,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突出问题与严峻挑战。

    比如在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方面,有的地方由于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下降,不同程度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在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方面,有的地方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不高,特别是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的问题依然存在。

    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方面,一些地方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不严格,不同程度存在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而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领导和管理方面,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不够全面、责任落实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环境保护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

    为此,需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同时,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大力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近年来我国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十三五”末污染物排放拐点可能全面到来

    NBD:结合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中面临的问题,未来的环境政策和制度将会如何发展呢?

    常纪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比如说,我国单位GDP能耗仍是发达国家的两倍;生活污染较重,1吨散煤的燃烧相当于15吨燃煤电厂所产生的污染;汽车尾气成为一些城市的主要污染源,柴油车污染占机动车的60%以上;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仍然不高,一些已建成的治污设施因运转经费困难而出现“晒太阳”的现象等。

    目前正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时期,也是环境保护的攻坚期、关键期,更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窗口期。也就是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部署和转型升级步入更高发展阶段的时机是契合的,和发达国家当年发力治理环境污染的时机也是基本同步的。

    为此,应当凝聚各方面的共识,开展政策和制度建设,加快治理、加紧攻坚,在2020年底前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渤海综合治理环境保护、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重大环境保护战役等。

    当前,中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体上正处在跨越峰值并进入下降通道的转折期。到“十三五”末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拐点可能全面到来。基于此,今后几年是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凸显期,环境标准与要求的提高期,再加上同步遇上经济下行压力期,过关越坎的难度更大。

    为此,要用改革的思维和方法,建立科学、稳妥的发展战略,来创新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和制度。在具体的政策制度和实施节奏方面,既要有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紧迫感,同时也要有历史耐心,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方式、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方式,稳中求进地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在绿色发展中逐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图片来源:新华社

    促各地由被动灌输走向自觉保护生态

    NBD: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为此,未来生态环境政策和制度体系创新的重点在哪些方面呢?

    常纪文:从现在到2035年这一时期,我们要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生态环境政策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要从环境与发展的协同共进大局看待生态环境政策和制度建设的困难性,要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转换的角度看生态环境政策和制度建设的艰巨性,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高度来认识生态环境政策和制度建设的国际性。

    因此,我认为,新时代的生态环境政策和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思路,要围绕这些任务开展提炼工作:

    一是凝聚共识,立规矩、划框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

    二是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相结合,普遍性与区域性相结合,标本兼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三是加强信息公开,健全监测网络和规范,打击监测和治理造假,促进判断的科学性、决策的准确性和监督的民主化;

    四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方式与监管方式进行全面转型,适应生态环境问题演化的新形势。

    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绿色发展评价和考核,引导各地走上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通过清理“散乱污”、保护生态红线、严格执法、严惩重罚、层层追责,遏制地方发展环境污染型和生态破坏型经济;通过强制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促进资源的合理化配置;通过示范与引领,以点带面,提质增效,促进各地通过特色发展、优势发展和错位发展步入绿色发展的道路。

    生态环境保护还需要就业和经济效益的支撑。各地不应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捧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的穷路。

    下一步,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需要总结各地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验,建立相关的引领性政策和制度,在区域一体化和信息一体化的格局中,通过信息平台、标准体系的建立,引领各地区、各行业走特色发展、优势发展和错位发展的道路,防止各地无序竞争,形成良性发展和竞争的绿色发展道路,确保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各地区由被动的灌输走向自发和自觉。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总经理被上海公安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证大文化拟在新三板摘牌

    下一篇

    *ST中绒:法院裁定批准《宁夏中银绒业股份有限公司重整计划》并终止公司重整程序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