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进入10月份,国内乘用车市场仍旧延续了过去多个月的下滑态势。据中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乘联会)在11月8日发布的销量统计报告显示,10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销量达184.3万辆,同比下降5.7%,1-10月累计销量达1662.6万辆,同比下降8.3%。但与此同时,作为自主品牌领头羊的第一梯队三家企业——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和长安汽车这三家自主品牌,却在10月份纷纷取得销量同比增长。
长安汽车发布的10月份销量数据显示,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销量达到12.4万辆,同比增长6.6%。从车型来看,旗下CS35、CS55、CS75系列SUV车型以及逸动轿车成为10月份的销量主力,其中最畅销的长安CS75和CS35两个系列车型,销量同比增长幅度分别达到68.2%和62.8%。此外,长安旗下乘用车品牌欧尚汽车,10月销量达到11089辆,在10月8日开启预售的欧尚X7订单量已经达到1.2万辆。1-10月份,长安系中国品牌累计销量为107.9万辆,其中长安乘用车总销量为59.7万辆。
而吉利汽车也终于在10月份再次迎来销量同比增长,上一次同比增长还是在今年3月份。根据吉利汽车发布的10月份销量数据,本月销量达到13万辆,同比增长1%。其中,远景、帝豪和博越成为吉利汽车最畅销的车型系列,旗下高端品牌领克汽车则处于同比下滑的趋势。前10个月,吉利汽车总销量为108.82万辆,已经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80%。今年7月份,吉利汽车将原定151万辆的销量目标下调10%至136万辆,以应对当下并不景气的汽车市场环境。
不同于上述两个品牌,长城汽车是为数不多在今年销量一直保持同比增长的品牌一。10月,长城汽车总销量11.5万辆,相比去年同期的11.0万辆上涨4.48%;今年1-10月累计销量83.9万辆,相比去年同期的78.7万辆上涨6.66%。其中,哈弗品牌SUV以60.8万辆的销量占据长城总销量的七成,且保持着同比10.07%的增长。新能源品牌欧拉汽车1-10月份累计销量达3.4万辆,去年同期,其销量仅为1417辆。旗下高端品牌WEY则与同属于高端品牌的领克一样,延续了前几个月同比下滑的趋势。
在大市场下滑的趋势系啊,自主品牌TOP3在销量上出现回暖是否意味着市场的整体回暖?
按照经济观察报此前换分,自主品牌吉利、长城与长安这三个品牌因销量达到百万辆级别,通常被视作自主第一阵营。而上汽乘用车、广汽乘用车、奇瑞汽车、比亚迪则通常被看作自主第二阵营,其他品牌则属于“边缘品牌”。第一梯队的在负增长市场下的回暖被认为是具有风向标意义。
从目前第二阵营已公布10月份销量的品牌来看,销量涨跌不一。比亚迪10月共销售新车4.1万辆,同比下滑15.19%;奇瑞集团10月销售汽车7.03万辆,同比增长5.2%。1-10月份累计销售汽车57.7万辆,其中自主车型销量同比增长6.7%。不过,吉利、长城和长安这三个第一阵营的品牌却均保持同比增长,这是一种巧合吗?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汽车市场进入第四季度开始出现回暖迹象。除去今年6月份因国五车型去库存而导致整体销量以外,10月份的同比跌幅实际上已是今年以来最小的一个月份。根据乘联会统计数据,与9月份以及1-9月份6.5%和8.6%的同比跌幅相比,10月份跌幅更小,为5.7%。
“去年全年销量走势是前高后低,所以今年下半年同比形势较好。吉利、长城和长安三家车企能够保持同比增长,与去年下半年基数较低有很大关系。” 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认为,“等到明年上半年,由于同比基数低,数据上也会比较好看。”
从吉利、长城和长安这三个品牌自身来看,加强新产品投入、改善市场营销等举措也有效提升了销量的回升。例如,长安汽车今年9月份刚推出的长安CS75PLUS在销量上已经远超之前的CS75车型,成为新的销量主力;长城汽车也在近几个月接连推出哈弗H9等年度改款车型以及长城炮皮卡等新车。
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7月份中国汽车销量开始出现下滑开始,今年10月份已经是连续下滑的第16个月份。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萎缩。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品牌乘用车占国内乘用车总销量38.7%。而在2017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曾达到43.88%的高点。
在市场份额下滑的同时,自主品牌的市场集中度却在快速提高。近日,麦肯锡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中国自主品牌的集中度变化近三年来十分明显,自主品牌头部品牌(8个)市场集中度在2016年为64%,而到了2019年前5个月,这一数据变为79%,短短三年内上升了15个百分点。这样的情况预示着,自主品牌的“头部效应”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除了少数头部品牌之外,更多的品牌或将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三大自主第一梯队的成员销量集体回暖,从行业来看也具有积极意义。中国汽车市场从去年开始已经15个月的连续下降,这极大的影响了行业的信心。但是从三大自主品牌的销量来看,这似乎显示了行业的新变化——随着头部企业的集中完成,增长重新在头部企业中出现。这意味着在下滑中需要分开来分析,头部企业将更多的占领市场,较早的恢复增长,而弱势企业将在下滑中逐渐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