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苹果无线充电涉专利侵权遭起诉 原告:不只苹果,小米也侵权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0-15 23:46

    每经记者 任芷霓    每经编辑 梁 枭    

    苹果秋季发布会刚过一月,iPhone 11系列销售“风头正劲”。

    近日,苹果公司却被曝出专利侵权。据广州日报全媒体10月14日报道,一家名为“深圳市爱玛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玛芯)的企业向苹果出具了专利侵权相关律师函,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案件,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也已跟进。

    10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联系上爱玛芯总经理向前。向前表示,这项专利技术早在2012年的时候就已经申请了。申请成功后,专利细节已全部公开。他认为,苹果其实并没有掌握无线充电的核心技术,而是参照了该项专利。

    对于这一说法,截至发稿,苹果公司暂未回复。而对于相关纠纷,一位不愿具名的手机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诉讼围绕的不再是是否有专利的使用权,而是依据FRAND原则商定的使用费率。因为手机领域的很多专利具有‘必须使用性’,对于这种专利,法院是‘反垄断’的,也就是说无权剥夺他人的使用权,但可以收取公允费用。”

    苹果遭起诉侵犯专利权

    8月12日,爱玛芯总经理向前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份律师函。函件显示,爱玛芯委托广东腾晟律师事务所作为代理,起诉了苹果电子产品商贸(北京)有限公司,因苹果在官方网站及中国内地所有线下门店,涉嫌销售侵犯爱玛芯专利权的产品。

    爱玛芯在律师函中表达了三个诉求:一是苹果公司官方网站立即停止销售侵权产品;二是在中国内地范围所有苹果线下门店下架侵权产品;三是在已销售的范围对专利权人作出相应赔偿。

    对此,苹果公司并未给出回应。10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向苹果公司核实相关事项,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回复。

    “我们曾经通过代理律师正告苹果公司。但苹果的态度很不友好。一方面是不理不问;另一方面是他们也委托中国的企业来反诉我们。苹果的一家合作企业自格(深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自格)为苹果专卖店的产品mophie提供了技术支持,苹果委托后者倒过来告我们的专利无效,而不是正面地向我们申请授权。”向前告诉记者。

    向前也向记者提供了一份“发明专利无效受理通知书”,内容显示,自格在9月16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针对爱玛芯持有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并且已获受理。

    随后,记者致电自格了解相关信息,自格中国区总经理助理告诉记者,他们也收到了爱玛芯的起诉状,现在公司法务正在调查起诉内容的真实性。

    向前认为,苹果并没有掌握无线充电的核心技术。“苹果为什么在发布无线充电的时候一直没有卖他们的发射器,因为苹果公司自己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他们是通过一些中国的企业来代工,但却没有解决技术问题,我的专利发明已经写了怎么解决发热发烫,他们模仿了很多东西。”

    向前告诉记者,其实早在专利申请之前,他和合作伙伴就已经完成了无线充电的手机充电方法发明,但是在2010年,因为合作伙伴没有收到相关文件,并且未通知到位,就错过了专利认证。到了2012年,因为纯粹的无线充电专利已经拿不到了,向前就只申请了移动无线充电部分。“在2012年以前,无线充电使用的都是交流电,不能到处移动”,“我是第一个发明移动无线充的,因为移动的使用范围更广,从手机到耳机、手表等等,都是在室外没有电的时候需要便携的无线充电。现在我有这个专利,如果别家需要使用无线充电技术,需要(获得)爱玛芯的专利授权。”向前说道。

    不影响相关产品销售

    在采访过程中向前还提到,除了苹果,小米最新发布的小米9以及无线充电宝都侵犯了爱玛芯的知识产权。据介绍,小米9配备了15W的无线充电技术,无线充电宝则是全球首款20W无线闪充。但向前并未向小米方面发起诉讼,小米方面也暂未有相关消息。

    不过,一位小米内部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之前也遇到过几次类似事件,都是“一告告一批”,但告赢的很少了。

    “这几年头部厂商的专利意识非常强,过去有很多老牌手机厂商,比如诺基亚、爱立信等,有一些核心技术沉淀,但是自己经营不下去后,就开始把专利卖给机构做各种专利经营,各种‘告人’,依靠诉讼收益来过活。苹果、三星、小米等都被告过很多次了,所以一般来说这方面的风险控制都很强。”上述小米内部人士说道。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称:“现在(手机领域)越来越多的诉讼围绕的不再是是否有专利使用权,而是依据FRAND原则商定的使用费率,因为手机领域的很多专利具有‘必须使用性’。

    对于这种专利,法院是‘反垄断’的,也就是说无权剥夺他人的使用权,但可以收取公允费用。”

    “所以,即使诉讼取胜,也不代表对方无权使用相应技术,或者会影响相关产品的销售。顶多影响一下产品成本。”上述业内人士认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道达投资手记:市场总体偏弱 白酒板块强势

    下一篇

    物美“鲸吸”麦德龙中国 19亿欧元估值收购为哪般?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