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董兴生 每经编辑 杜毅
在山西平遥举行的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张艺谋成为人气王。他和第六代导演贾樟柯对谈的大师班,凌晨四五点就有人排队,最终吸引了1500多名全国各地的影迷围观。
对谈中,张艺谋说,直到现在,自己还是希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状态,不管是拍电影还是大型活动,总希望有所创新,希望有一些不同。“哪怕这种不同被别人抨击、诟病。”因为追求创新和不同,张艺谋拍了《英雄》和《代号美洲豹》,这两部饱受争议的影片也被他谈及。
贾樟柯和张艺谋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张艺谋表示,电影的创作过程已经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像他这种人啥也干不了,只能拍电影。这种坚持,不是为稻粱谋,不是追逐名利,而是喜欢。被称为大师的张艺谋说,自己不太爱惜自己,也不装大师,还是希望保持心态的年轻。
总是希望有不同 哪怕被人抨击、诟病
运动鞋、黑帽子,一如既往的精瘦,很难让人相信,台上的张艺谋马上就70岁了。在过去40年里,“老谋子”张艺谋一步步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传奇人物。但传奇不代表完美,“老谋子”也有争议。
十几天前,张艺谋刚完成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总导演的任务,这不是他第一次担任国家级庆典活动的总导演。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总导演的,也是他。在中国历代电影导演中,没有哪一个能像张艺谋一样,电影创作之余,同时参与国家盛事。
这除了创作力和影响力外,或许还与张艺谋的经历有关。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时,张艺谋已经28岁了,在那之前,他在陕西当了3年插队知青、7年棉纺厂工人。因为恢复高考,张艺谋有机会去改变命运。
对谈中,张艺谋也提到了这一点。“拼命争取上了电影学院摄影系是我改变命运的第一步。我在工厂干了七年,只是想有个大学上就可以不当工人了。”张艺谋说,“现在想起来,没有当初就没有今天,跟贾樟柯坐在一块做大师班对谈。”
因为时代巨变,1987年张艺谋拍出了色彩浓烈、风格豪放的处女作《红高粱》。贾樟柯觉得,《红高粱》作为一部处女作,却呈现了某种成熟感。张艺谋解释说:“首先是影片所处的时代。那个时代百废待兴,全国人民都非常关心文化,有大量的美术和文学作品,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时代。你在这当中寻找到的故事、所受到的影响势必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所以呈现了某种超越我们自身年龄的更丰富的一种思考。”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另一方面,缘自张艺谋的性格。“我自己迄今为止还是希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状态,包括做各种大型活动,总是希望有所创新,在方方面面都能表现出独特性来,有时候也会体现为一种不顾一切的勇气。”张艺谋举例说,《红高粱》里最初只有一把唢呐,他觉得不过瘾,最后是四十几把唢呐齐吹,“很刺耳的呐喊,就是要吓你一跳的感觉”。
“我总是希望有一些不同,哪怕这种不同被别人抨击、诟病。我也不太爱惜自己,也不装大师,还是希望保持心态的年轻。因为拍一个成熟的、完美的作品谈何容易,我觉得我拍到现在还是做不到,还莫如追求一个特点,去追求一种自己想要表达的感觉。”这句话,像是张艺谋对自己的总结。
1991年,张艺谋又拍了另一部堪称经典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一次,张艺谋不仅把故事的发生地,从南方搬到了北方的乔家大院,还“故意用一种极端的风格,用一种绘画的方式去拍”。张艺谋把这种求新求变,形容为“不顾一切去追求的大胆和勇气”。
张艺谋的求新,在《秋菊打官司》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在1992年,张艺谋就大胆提出以纪录片风格拍电影,而且是偷拍。“今天看《秋菊打官司》,可以归纳为纪实纪录,但那时候很前卫的。”
罕见谈及《代号美洲豹》 《英雄》是无心插柳
在张艺谋创作的众多影片中,有两部作品争议最大,一部是《代号美洲豹》,另一部是《英雄》。前者被认为是“中国电影商业化和娱乐化尝试中的失败实验品”,而后者则受到更多的褒和贬。
在与贾樟柯的对谈中,张艺谋罕见地谈到了这两部电影。“拍完《红高粱》以后,顾长卫的一个朋友要投资拍我的下一部电影,那时候可以说是第一个跟私营公司合作,还挺先驱的。”张艺谋透露。
“今天看来《代号美洲豹》就是商业电影,完全是一个新的尝试。但当时那个时代讲思考,讲深刻,没有人讲娱乐,连娱乐这个词都没有,所以《代号美洲豹》出来,评论界一片骂。我们也觉得很没面子,觉得拍砸了,所以后来多少年都不提这个事。”不过,张艺谋说,“其实现在想起来,那个电影挺好的,可能搁到今天还挺成功。”
1988年拍完《代号美洲豹》,遭遇滑铁卢后,张艺谋又接着拍了《秋菊打官司》《活着》《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叙事特点和造型风格。2002年,《英雄》横空出世,再次将张艺谋推上风口浪尖。
当年,《英雄》斩获2.5亿人民币票房,占全年总票房的四分之一,全球票房1.77亿美元,创下中国电影全球票房最高纪录。可以说,《英雄》开启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大门。尽管票房成功,但影片本身遭受巨大争议。
“当年《英雄》是按文艺片准备的。”张艺谋说,拍《英雄》是按部就班,“是我到了一个阶段自然而然的变化,其实那时候完全是无意识的”。
张艺谋坦言,能有这么一个大制作,这么多大演员,当时自己觉得很过瘾,但还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理解去拍。“后面真没料到,公演的时候《英雄》居然成为一个大话题,全年票房八亿多,我们两亿五,中国当年全年四分之一的票房,是不得了的。要用今天的票房成绩来看,那都是一百多亿的票房。”
“今天,大家愿意给它(《英雄》)中国第一部大片这样的赞誉和肯定,但当年随之席卷而来的就是批评。”张艺谋说,“那时候我们对票房没概念,也不觉得票房高是一个很得意的事情。我很在意大家的评论,结果看人家都说我这个电影思想有问题,意识形态、价值观有问题。”
张艺谋说,如果《英雄》放在今天,能有这么高票房,肯定睡觉都会笑起来,因为今天基本上可以说是以票房论成败。“当年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英雄》其实也是无心插柳。”
拍电影不为稻粱谋 就是喜欢
张艺谋透露,去年到今年,接连开拍了《一秒钟》《坚如磐石》《悬崖之上》三部电影,其中《一秒钟》是张艺谋自己的青春记忆,是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坚如磐石》是一部警匪片,是一个独特的,从来没有尝试过的类型;《悬崖之上》将于年底开拍,是一部谍战片,在东北雪乡拍,很希望拍出真正的冰天雪地,这也是一个新的尝试。
“我也很愿意尝试不同风格的作品,跟不同的团队合作。”张艺谋说,拍电影越多,越觉得好电影难拍。每个人心目中好电影的标准不同,所以总是会用一个最高的标准,横向、竖向来进行对比,来找自己的缺点,总是希望能前进能学习。
张艺谋说,自己是愿意拼命工作的人,而他的工作就是拍电影。“感觉我现在是中国电影最忙的一个导演,几乎每年都想拍新电影,如果一年没有一个新的电影项目在运作,就会觉得很虚度光阴,所幸身体比较好,没什么大毛病。”
“电影的创作过程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我们常常开玩笑自嘲说,像我们这些人啥也干不了,就只能拍电影。”
在张艺谋看来,每一个导演心中都有一团燃烧的火,尽管很多电影拍出来无人问津,很多年轻导演不断地遭受挫折,但是他心中那团火不会熄灭。“这就是电影,已经不是简单的为稻粱谋,也不是追逐名利,就是喜欢。”
张艺谋觉得,现在中国最缺好编剧。“现在中国电影市场好,坦率地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就是碰上一个好剧本是很难的。”
大部分时间,导演挑剧本就像逛商店,逛淘宝,“也不是缺什么,就是浏览,看一个东西觉得不错,钱也到位,就把它买了”。但实际上,逛商店也不能迅速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因此,张艺谋觉得,做导演最幸福的就是你碰到一个好剧本,稍做调整就能拍,“我觉得这是最不耽误时间的”。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