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医药创新探索 如何从“中国首创”到“全球首创”

    每日经济新闻 2019-10-07 23:15

    每经记者 滑昂 张潇尹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国产PD-1在近段时间着实火了一把,人们不禁期待下一个有实力与跨国药企产品掰手腕的国产创新药将于何时到来。事实上,创新药研发之难已为医药领域从业人员所熟知,“双十定律”(十亿美元及十年时间)下,既需要扎实的基础研究,还往往需要长期“烧钱”。

    但这无法阻挡科研人员对创新药的热情和探索的脚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第四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国产创新药”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国内创新药在研管线高度集中在EGFR、VEGF、HER2和PD-1为主的肿瘤靶点药物。”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毛化提出,国产创新药要真正做到从“中国首创”到“全球首创”,还要关注到更多的新靶点。此外,从新药商业化的角度看,在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同时,也需要外部支付手段的加持。

    期待新药开发“全球首创”

    中国创新药市场从未有过当下这般热度——在早已告别缺医少药的时代,一批创新药企业正接连从自己的产品管线中拿出中国制造的创新药物。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共批准一类创新药28个,5年间增长了125%。这一数据也被解读为中国已经跨入全球创新药第二梯队。

    创新药物上市后,也得到了市场一定的验证。以明星抗癌药PD-1为例,去年12月君实生物(01877,HK;833330,OC)、信达生物(01801,HK)国产PD-1连续获批,并在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双双突破3亿元。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这一时间节点比全球首个PD-1产品获批上市的时间落后了5年。

    大家都在期待中国何时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药,甚至是从跟随者进阶到“全球首创”?“我们能否做一个中国人自己发现的靶点,在这一个靶点的基础上去做创新?”有投资人对国内药企提出了新的期待。

    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到的情况是,现阶段国内创新药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高端重复”的情况。“国内创新药在研管线高度集中在EGFR、VEGF、HER2和PD-1为主的肿瘤靶点药物。”毛化分析道。

    高特佳投资集团主管合伙人胡雪峰也认为,上述这些靶点已经有很多药物上市了,未来中国的同类药物面临难度。

    在小分子创新药领域,胡雪峰分析称国内药企目前以Me-too/better为主,近年来Fast follow的趋势也愈加明显,Me-too类项目是在FIC结构基础上进行改造,有较为成熟的药物化学理论指导,其改造和筛选后的新药的效果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这一方面使得Me-too容易扎堆,另一方面也很考验研发人员的药物设计逻辑。”胡雪峰表示。

    与此同时,中国药企的创新成色还有待提升。今年8月,信息服务提供商科睿唯安发布了一份《亚太地区创新制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共有42家来自中国的药企进入《报告》中的“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制药企业”排行榜。

    但在评价标准为“有10种或更多新药上市”的“大型企业”中,仅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一家上榜。

    “即便像‘研发一哥’恒瑞医药(600276,SH),因为它只有6个(新)药,严格意义上也只是一家仿制药企业。”科睿唯安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制药事业部总经理胡大龙表示。

    新药研发可汲取国际经验

    如何探寻新靶点,基础研究的作用不言而喻。华领医药(02552,HK)首席执行官陈力介绍称:“对于疾病的竞争是进展性的,(基础)科学进展到一定的阶段进行临床研究,再反馈到基础科学研究。”

    美国癌症研究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巴素娟认为,全球创新药研发中心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的基础研究很活跃,质量也蛮高,还有很活跃的转化医学研究、临床研究。所以(他们)很清楚整个一连串的新药发展科研。”巴素娟对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记者谈及。

    事实上,去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还提出,要“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激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企业在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条件下,要主动进行基础研究,投入一部分资金与大学联合。”跨国药企赛诺菲集团全球研究部总裁刘勇军分享经验时称,“投下的钱,可能短时间看不到希望,但是长期来看,对新药研究来讲是有利的。”

    科睿唯安数据显示,全球新药开发成本已经由2014年的19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2亿美元。国内中小药企若想单独完成一款新药的开发,实属困难。

    记者还注意到,诸如礼来、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药企,也开始关停或缩减在中国研发部门的规模。与此同时,部分跨国药企转而通过投资中国药企,与中国各地的本土创新药研发机构合作开发创新药物,充分发挥本土小型研发公司高效和低成本的优势。这也为中国创新药企业汲取国际成熟创新药开发经验提供了另一个路径。

    创新药企商业化道路铺开

    随着国产创新药的逐步上市,国内创新药企对产品商业化的探索之路也徐徐铺开。值得注意的是,以PD-1为例,扩大适应症成了获得市场的关键。此前,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达伯舒”、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艾瑞卡”先后上市,在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领域中展开正面竞争。

    在复宏汉霖CEO刘世高看来,PD-1的优势是对20多种癌种都有效,但缺点是其对大部分有效癌种的ORR(客观缓解率)都很低,差不多在20%左右,因此必须要再加上小分子药或者大分子药等其他疗法联用,才能把它的ORR提高到60%左右。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未来要在PD-1领域获得竞争优势是联合治疗。

    谈及商业化,除了企业自身的产品管线以外,不得不提的还有国内市场的支付能力问题。对此,元明资本创始合伙人田源强调称,要解决支付问题有两点很重要:“一方面是国家医保,另一方面是商业保险。”

    在信达生物首席财务官奚浩看来,医保与定价需要注意“平衡”与“合理”,“我们都在积极争取进医保,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应该以怎样的价格合理地进入医保,既能惠及更多患者,又能让公司的投入得到合理回报,我相信政府也支持这一点,生物医药跟化药不一样,中国做化药的企业有几千家,很多属于高毛利、低投入,现在化药在经历合理的筛选。但中国的生物医药刚起步,这不是毛利的问题,而是高投入的问题,所以这一块政府也在考虑如何在合理的回报与普及之间进行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创新药企在本土市场上赛跑的同时,也将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9月12日,复宏汉霖宣布与印度尼西亚制药公司PT Kalbe Farma,Tbk.旗下控股子公司PT Kalbe Genexine Biologics(以下简称KG Bio)达成合作共识,授予KG Bio就复宏汉霖自主研发产品HLX10(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的首个单药疗法及两项联合疗法在东南亚地区10个国家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交易总金额预计可达6.92亿美元。

    对此,刘世高日前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知道现在国内做PD-1的药企可能有十几家甚至几十家,而东南亚有6.5亿人口,但做PD-1的药企可能只有3到5家,市场竞争的格局完全不一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超40% 华熙生物冲击科创板秀出“临门一脚”

    下一篇

    医药投资“挤水分” 下一个热门板块在哪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