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予柱担任董事长的电广传媒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就已经跃跃欲试。他对每经记者表示希望可以由点带面逐步在中国推广。在他看来,原本中国的保险体系就有很多品种适用于电影行业,包括演职人员的人身意外、拍摄器材的损失等等,可以由此与中国传统的保险进行嫁接。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甚至艺人在银幕外的出轨、吸毒等会让影片资方血本无归的负面行为都可以被保险。
每经记者 张春楠 每经编辑 杜毅
“在开机前我最早拿到的那版预算是一亿四千多万,我当时就觉得一定是完不成。”春节档黑马影片《流浪地球》的制片执行人王鸿现在回忆那时仍颇多感慨,“最后我们的制作成本大概在3亿左右,如果在拍之前我们都准备好,这个过程中就不至于这么艰难,这么纠结。”
王鸿的“磨难”并非个例。在中国,导演和资方在开拍后还没有就预算达成共识的例子比比皆是,拍到一半资方“断供”也不少见。另一方面,工业化的管理体系仍未建立,拖期超支屡见不鲜,资方在看不到清晰、透明的预算报表下无法信任影视公司。缺乏金融机构的信任,导演甚至需要“卖房拍电影”……
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存在一种融资手段,作为中介联系起上游的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和下游的影视制作公司,为金融机构规避投资风险,为影视制作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好莱坞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4月15日,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完片担保”论坛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作为深度合作的财经媒体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国电影人和保险人对完片担保的探讨。
北京国际电影节“完片担保”论坛现场(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宋红 摄)
“如果没有金融行业的助推,是形成不了大的电影工业的”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在《每日经济新闻》去年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影视领袖峰会上语出惊人:他表示影视公司创始人“高消费、住高级宾馆、开party、坐头等舱”等对资本的“铺张浪费”失去了资本的信任。
资本退潮更深层的原因是投资人已经越来越清楚电影盈利的非确定性。“去年中国大概生产了近1000部电影,大家可以在院线看到的大概400多部,但是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大约不到100部。”赛富亚洲投资基金创始管理合伙人阎焱曾对每经记者表示。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公认的规则是“一九效应”,即10%的电影掌握了90%的大盘票房,但在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看来,在中国电影由大转强的过程中,也需要打开这些中小成本投资影片的市场。
“国家电影局提出来要在近年实现100部影片过亿,这不是个简单的事。这也不能完全依靠大的studio,需要有一批中小成本的影片。”张丕民在演讲时表示。
而小成本影片风险高,融资难,更需要完片担保的助力。所谓完片担保,是投资方为了保证一部电影或电视制作能够按照预定时限及预算拍摄完成,而寻找保险方对影视作品拍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融资性保险产品,可以用以规避影视制作风险,保证投资人收益。
换言之,就是保险公司作为中介联系起上游的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和下游的影视制作公司,为金融机构规避投资风险,为影视制作提供更多融资渠道。这种完片担保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兴起,盛行到现在。
“如果没有金融行业的大力助推,仅靠影片去吸引资金,容纳资金,是形成不了一个大的电影工业的,也形成不了电影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张丕民表示。
美国电影金融公司(FFI)中国分公司CEO叶禾卿在现场讲了一个非常实际的例子。“有一部挺大的戏,投资方要求预算一个亿以内做掉,但是开机前导演和制片人做了1.5亿的预算。虽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演员签了,档期定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开机,于是只能一边拍一边压预算,最后压缩到1.2亿,实在没办法压了,但是投资方还不乐意,已经拍了一个月了,但是投资方不给打钱了。”叶禾卿表示。
而所有的困难都来自于开拍之前导演和投资人没有达成共识。叶禾卿介绍称在更多例如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进来的时候,需要完片担保方作为第三方把控、评估整个制作体系。
而由于完片担保公司在项目筹备时就已经和执行制片人一起开会商量,参与项目运作。在合拍《巨齿鲨》时引入完片担保的引力影视投资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桂侑铭认为这样会在开拍前就知道大致的时间进度和费用预算,“是一种大家都很踏实的情况”。
风险管理,对演员“银幕下的行为”进行担保
不过,完片担保在中国还属于初级萌芽阶段。
“假设每年有300部院线影片上映,做完片担保的有30部就不错了,而且这里面大部分都是合拍片,因为合拍片但凡牵涉到境外银行贷款如果没有看到完片担保,银行是不会给你放款的。”海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曹宇在接受每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产片基本不会做完片担保,这和预算不够大也有关系。只要钱不多,我从自己兜里掏钱也好。”曹宇表示首先是意识不够强,其次国内完片担保缺乏基础设施。
张丕民则指出目前国内仍稀缺熟悉影视行业、又有资质的保险人才。“到底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多大的成本,需要多少时间来完成,这个如果没有相当丰厚的经验,保险公司是说不出来的,即使亲自到剧组去转也是转不出来的。”
另一方面,国内影视行业工业化刚刚起步,缺乏标准化的制作体系。“我们行业发展到今天,依然以导演制为核心。导演的好恶支撑着你的片子,包括市场和成本。”中国电影海外推广有限公司负责人谷国庆在现场表示,“试问我们哪一部电影,哪一部电视剧不拖期,不超支?这就是我们没有工业化管理的制度。”
这套体系甚至并不透明。“国内很多情况是导演公司打包拍一部影片,导演的太太是制片人,姐夫是会计等,这在好莱坞是没有的。”叶禾卿表示。她认为管创意和管资金的不应在一个部门。“创意和投资其实是一个相互帮助,但是又互相牵制的系统。”叶禾卿表示,“有那么多的基金他们不懂电影,他们希望看到非常透明、明确的报表,你的钱到底花到哪里了。”
不过,可以想见,随着国产电影投资额的增加,中国电影“提质增速”时代的来临以及电影产业投机资本的退潮,完片担保这种为中国电影产业撬动更多良性资本的融资手段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夏予柱担任董事长的电广传媒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就已经跃跃欲试。他对每经记者表示希望可以由点带面逐步在中国推广。在他看来,原本中国的保险体系就有很多品种适用于电影行业,包括演职人员的人身意外、拍摄器材的损失等等,可以由此与中国传统的保险进行嫁接。
其中一个例子就是甚至艺人在银幕外的出轨、吸毒等会让影片资方血本无归的负面行为都可以被保险。“我们的标准合约里有一条针对‘银幕下的行为’,要求演员即使不拍这个戏了也需要做到遵纪守法。”夏予柱表示这相当于是一个风险管理机制,帮片方把风险前置了。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