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夜读|比计划更关键的,是你能够持续收获成就感

    自言稚语(微信号:selfgrowth-handbook) 2019-03-17 22:22

    你缺的不是计划,而是成就感。

    作者:Windy Liu 来源:自言稚语(ID:selfgrowth-handbook)

     网上有个段子:我2019年的计划就是搞定2018年那些原定于2017年就要完成的安排,不为别的,只为了兑现我2016年时要完成的2015年年度计划的诺言。

    年初的雄心壮志,往往到了年末,都偃旗息鼓,总是有种壮志未酬的惆怅。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计划了一年又一年,可依然在计划无效的路上越走越远,半途而废反而渐渐成了一种习惯。

    做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计划必不可少,可是,仅仅有了计划,似乎也很难持续地把一件事情做好。

    01

    每到一年开始时,朋友们都会立各种flag,我要看书,我要考证,我要瘦身,我要发财…… 

    有的人,甚至给自己的目标写下了长达好几页的计划表,简直是看上一眼都觉得可怕。

    我有个朋友在去年年初信誓旦旦地跟自己说,要在这一年里坚持读书,计划每周一本,一年读52本书。

    看到朋友变得积极起来,我当然非常开心,也时不时主动地给他推荐过很多好书,可在年底聚会的时候,我问他读书计划执行得如何,他只是摇摇头,说头一两个月还认真在读书,可是后面事情越来越多,计划也就此搁置了。

    计划赶不上变化,总是失败者自欺欺人的借口。

    就拿读书这件事情来说,其实并不难,在生活的间隙,我们总是可以给自己预留片刻的安静时光,细细地读上那么几页。 

    可是,和少部分能够坚持执行既定计划的人相反,很多人却总是戛然而止,就此放弃,他们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其实,要持续地做好一件事情,最为关键的不是计划,而是你能否从中收获成就感。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那些计划终结者的回应,一如我的朋友——

    工作太忙了,忙得抽不出时间来;

    这件事情比想象中难,实在坚持不下去;

    开始做过几次,可是感觉生活并没有太大起色……

    从回应中就可看出,做好一件事情,计划只是一个起点,但从这个起点出发,后续推动整件事情顺利发展,则需要一种驱动力,它得让你在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依然愿意挤出时间来执行计划,得让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依然愿意挑战一下,得让你在离终点还有好长一段路的时候,依然愿意重拾信心坚持下去。

    而这种能够让你持续做好一件事情的内在动力,其实就是内在的成就感。

    就像你作文写得不错,经常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还时不时拿个奖项,这时候你心里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驱使你更勤快地阅读,思考,以写出更优秀的作文,而当你写出更好的文章,这又更进一步地让你收获成就感。

    持续的成就感,会让你进入到一个积极的正循环中,从而完成一件件小事,达成一个个目标。

    反之,如果你总是失败,总是在日常经验中感受到挫折,那你就会对目标理想渐失兴趣,而完不成计划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02

    心境是一个人底层的操作系统,而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都只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个APP。 

    在手机上,驱动各个APP运转的,是你底层的操作系统。

    而同样的,驱动一个人执行计划,完成目标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心境。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计划」是我们后天学习到的技能,是立规矩,带给我们的是边界感,因为人生来懒惰,而自律是反本能的,所以「计划」得要靠人的理性来跟本能对抗,形成一种制衡,而这本身就需要耗费巨大的能量。

    而「成就感」则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内在感受,它的情绪基底是愉悦和满足,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追求。

    就像你吃到一个好东西,特别美味,你获得的就是愉悦,你找到了一种确定性的满足,那以后你就会基于愉悦这种生物性情绪,不断地尝试这个好东西。

    而人不仅仅是作为生物性的存在,更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不仅仅需要生存条件被满足,还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被认可。

    而这就从愉悦和满足的基础上,延伸出了「成就感」。

    比如,你读了喜欢的书,精神上被满足,你会愉悦,你做好了一件有价值的事,感受到了别人的肯定,自己被理解,被尊重,关系需求上被满足,你也会愉悦。 

    持续的「成就感」就意味着持续的愉悦和满足,它会让你本能主动地去寻求这种愉悦和满足,进而让你持续地做好一件件小事,完成一个个目标。

    人们过去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对1975年到2003年所有美国创业者的统计发现,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相反,如果你上次创业成功了,那下一次成功的可能性会增加50%。

    有一个理论解释是,因为失败的人,为了追求本能的满足和愉悦,为了自我感觉良好,往往更倾向于将失败归咎于外部的不利条件,而不是发掘自身问题,反而那些成功的人,获得了成就感,就更愿意总结成功的经验,期许运用于下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而「成就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

    「计划」是一种督促和引导,是一种外部力量,而「成就感」则是一种本能和情绪,是一种内在驱动力。

    一个人的成长往往都是由内而外的,内在底层操作系统的驱动力,才是这个成长过程顺利推进的原生力量。

    03

    众所周知,计划是人生规划中必不可少的技能,但是,更为关键的,是你要从执行计划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持续地收获成就感,让成就感来驱动你的人生正循环。

    1. 让理想和能力匹配

    《圆桌派》有一期节目,嘉宾许子东分享了一个成就感公式:

    成就感 = 能力 / 理想

    就是说,成就感等于是一个分式,下面是理想,上面是你的能力,这是分子和分母的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设定的理想都太大,但是能力却还跟不上,这时候,你的理想是200,能力是100,那成就感就只剩下0.5了,你就会遭遇挫败感。

    如果我们的能力远远大于我们的理想,根据这个公式,看起来成就感会变得特别高,但事实上,这只会形成短暂虚幻的成就感,没有可持续性,因为你一直做那些容易的事情,愉悦和满足感都会降低,你反而会对所做的事情失去兴趣。 

    而最好的状态,其实是你的理想是100,你的能力是80到100之间,那你的成就感就接近于1,这是一种比较均衡的状态,可以让你不至于因为理想太难实现而放弃,也不会因为理想过于简单而失去热情。

    所以,在计划阶段,你就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的能力和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设置一个你跳一跳能够得上的目标,甚至要去思考目标背后于你而言的意义,这样才可能在以后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就感,即使后续发现目标不合适,你也可以调整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尽可能维持理想和能力的一种均衡稳态。

    2. 专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

    如果开始行动的时候,就想要尽快得到一个结果,那我们常常会感觉到焦虑,触发痛苦,很难立即开始,甚至容易产生拖延。

    当我们把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的可执行的过程,那我们就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推进,而在完成过程的同时,也会一步一步得到想要的结果。 

    所以,最重要的是在行动中把注意力放在过程上,让自己沉浸在时间流里,而在这个高度专注的过程中,我们就可能进入到心流的状态,从而自然而然地收获成就感,驱动我们不断接受新的挑战。

    3. 把你的成果分享出去

    我去年学习了商业插画,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持续坚持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一点是愿意把自己的成果分享出去。

    在刚开始画画不久,她就经常把自己的画作分享在微博朋友圈,慢慢地,她收获了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鼓励,也给很多人带去了积极的正能量,甚至后来有自媒体邀请她来给公众号文章配图。

    这样一种分享,其实就是在积极主动地寻求成就感,而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我们还能积累自己的影响力。

    其实,你完全不用担心别人会如何评价你,因为你敢于分享出来,这本身就给了你持续做一件事情很大的动力,而且,大部分人往往都是善良的,特别是你还在起步的阶段。

    4. 与人产生连接,成为联机学习者

    这个世界已经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相互连接,相互理解。

    就像我去年组织了言己社,大家在年末给我最大的反馈,就是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自己是被理解,被看见,被鼓励的,而从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疑惑被解答,焦虑被缓解,更多的是一种愉悦和满足,肯定和支持,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更好,也能够更有动力去把眼下的事情做好。

    一个人会很孤单,而一群人往往走得更远。

    如果你感受不到前进的动力,不如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前进。

    04

    我们总是积极地给自己制定各种计划,那是否想过,如果今天你在一件事情上始终得不到成就感,那恐怕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你要的。

    愉悦和满足来自当下,来自触手可及的行为本身,正如成就感,一点也不复杂。

    有了计划,就有了一幅通往目标的地图,它是一种外在的指引。

    「成就感」总是由内而外,来自我们内在的小宇宙,发出光和热,给我们坚实的内在动力。 

    而在不断向目标前进的旅途中,持续的「成就感」所达成的成就,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成为照亮别人的灯塔。

    之于计划,你更需要成就感。

    因为,真实的成就感就是坚持本身,除此之外,你不需要抱持一个强迫自己坚持某事的理由。

    作者: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学,关注自我成长的理想思考者。个人公众号『自言稚语』(ID:selfgrowth-handbook)

    以上图片均来自摄图网

    上一篇

    一大波公司一季度业绩预喜,最高预增达到30倍!

    下一篇

    人民微评:“辣条”还要火辣到何时?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