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转牛信号?基金经理不再“自掏腰包”,这类风靡一时的私募产品正“绝迹”!

    华尔街见闻 2019-03-16 06:58

    私募发行风险缓冲型产品属于市场低迷的缩影,以“保本”的安全垫模式自然能吸引客户“放手一搏”。但当市场出现“熊转牛”迹象后,私募产品自然发行转好,安全垫产品反而会减少。

    A股“熊转牛”又多了一个侧面信号?

    华尔街见闻发现,一度风靡私募圈的“安全垫”产品正销声匿迹。存续产品中,部分“改名换姓”或“坐等到期”,发行渠道亦对这类产品渐失兴趣。

    何为私募安全垫产品

    证券类私募的安全垫管理型产品,也称风险缓冲型产品。这类产品的特点是,在信托、银行设立的私募基金或资管计划中,私募担任投资顾问且以自有资金跟投。一旦产品净值跌至一定比例内,损失部分则有私募自行承担。

    对于投资者而言,安全垫产品可以变相保本,本质上属于类保本的风险补偿产品。

    据悉,私募安全垫产品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广东一家私募担任一只信托计划投顾,该私募和投资者分别出资2000万和1亿元,约定三年到期后若收益率为负值,投顾将以自有资金补偿。

    此后,私募安全垫产品基本以上述方式进行设计。

    A股熊市中,上述私募“自掏腰包”的产品得以生存,银行渠道成为发行主力,特别为新成立的中小私募初期募资提供了机会。

    产品快速萎缩,私募不愿“自掏腰包”

    部分私募成立时,若赶上股市低迷期,基金发行则处于低潮期。因此,安全垫产品有助于扩大管理规模并积累历史业绩。

    统计发现,不乏知名基金经理“奔私”初期发行安全垫产品。

    比如,诚盛投资完永东(2012年8月)、和聚投资于军(2013年8月)、成泉资本胡继光(2016年2月)、朴易资产尚志民(2016年5月)、沣沛投资马惠明(2016年12月)、域秀资本冯刚(2017年10月)。

    据朝阳永续,截至目前,名称含有“风险缓冲”的私募基金总计226只,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有29只、16只和5只。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4月起再无新成立的风险缓冲型私募产品。

    另据了解,和聚投资2013年成立的风险缓冲产品已改为平层结构型,不再采用安全垫;再如,沣沛投资的此类产品已到期清算,最后净值均在面值以上。

    一家知名私募渠道经理对华尔街见闻透露:“之前发的安全垫产品还在存续期,但2018年压力非常大,亏损都要私募承担。现在净值正在回升,以后就不再发这类产品了。”

    这位渠道经理解释称,“只有产品发行不佳的时点,私募才考虑安全垫模式,现有产品到期就结束了。”

    安全垫产品声匿迹,“熊转牛”加速?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招商银行曾为私募发行安全垫产品,但产品业绩参差不齐,为控制风险已不再新发这类产品。此外,民生银行仍有相关产品的发行。

    据悉,部分私募在安全垫产品中存在操作风险问题,比如选股风格激进导致净值波动剧烈,无法为客户带来绝对收益,并“伤害”发行渠道。

    私募业人士指出,私募发行风险缓冲性产品属于市场低迷的缩影,以“保本”的安全垫模式自然能吸引客户“放手一搏”。但当市场出现“熊转牛”迹象后,私募产品自然发行转好,安全垫产品反而会减少。

    三方数据显示,2014年10月-2015年6月,A股开启快速上涨后,仅有8家私募机构发行安全垫产品。

    华尔街见闻 孙建楠 封面及文中图均来自摄图网

    上一篇

    中国1月所持美债增加31亿美元 连续第二个月增加

    下一篇

    美股大型科技股涨跌各异 特斯拉跌5% 芯片类股集体大涨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